加强校园美育工作,从校服这件小事做起
伴随着开学季的到来,人们把眼光聚焦到了校园中,又一轮关于教育的探讨热烈展开。在今年的讨论中,学校美育无疑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
1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包括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关于美育教育,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解:美育等于艺术教育。事实上,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但不能止于艺术教育。从根本上说,审美教育,是指向人的完整的教育。学校还需构建生活美学课程、生命美学课程以及学科和环境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大美育课程体系。
美育教育应该是一种美感教育,是让人拥有通过感官、直觉去感知外在美好事物的能力。美感教育不是艺术与技术的学习,而是希望让人们开始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进而愿意发现美、探索美、体验美、思考美、运用美的历程。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南京市六合励志学校开展服饰与礼仪课程上,学生明白了“不学礼,无以立”,仪态是表现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外在的礼仪是内心深处尊重的表达。
在校园之中,就有这样一件小事,很容易被教育者忽略,却是校园美育教育最重要的载体之一,那就是校服。校服作为学生每日穿着的服饰,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作为构成学校文化的一部分,校服从一定意义上表征着一所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办学理念,彰显了学校的精神风貌,是体现学校文化和学校整体形象的重要载体,更是“穿在学生身上的语言”。学校对于校服的实施与管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行为、情感、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开展服育课程上,学生以70周年校庆为主题,用校服裁损布料制作艺术品,美的启蒙,也如同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播种在了孩子的心中。
在传统认知中,校服是一种管理工具,它更多承载的是统一性、规范性与约束性。这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校服它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服装,它具有其他服装所不具备的教育承载意义——校服不仅是学校统一的服装识别符号,更是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和美育教育“贴身载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大众对丑校服的吐槽声量逐渐变大,对美的追求也愈发迫切。许多学校开始采用当下流行的制式校服和专业运动服替代已不符合实际需求的面口袋式校服。学校对于校服的管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行为、情感、价值观,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结合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和现代制式服装相结合的校服,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一件美观、得体、有质感的校服,可以通过物化具体形态的视觉影响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将对美的追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如同校服这样的“小事”着手,逐渐地将校园变美,让学生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