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渗透课外延伸 长宁教育系统的“心灵鸡汤”
一株幼苗要长成一棵大树,阳光、雨露必不可少;一个孩子要从懵懂少年到振翅飞翔,身心健康同样缺一不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近年来,长宁区教育系统结合本区德育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以“课内渗透”为立足点、“课外延伸”为增长点,不断拓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时空,构建起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大课堂,为学生的心灵健康捧上一碗碗“心灵鸡汤”。
校长是师德建设第一负责人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教师的健康心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全面成长起重要作用。聚焦师德建设,长宁通过刚性的制度予以规范。经过认真调研和多方征求意见,长宁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宁区教育系统师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指导各学段分别制定了《教师守则》,规范教师道德、教育、教学和治学行为。同时强化惩处机制,对于任何触及师德“一票否决”的教师,调离教师岗位或依法终止聘任。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言传身教,用自身的美好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而这也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支撑。在长宁,校长是学校师德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同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四支队伍也不断壮大,即: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教,建设一支优秀的校长队伍;加强班级学生德育管理和班主任培训,建设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积极推荐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建设一支优秀的学校团队干部队伍;融入课改、聚焦课堂,建设一支优秀的学科教师德育队伍。
学校是育德阵地前沿
立德树人,学校是当仁不让的前沿阵地。“十二五”期间,长宁区提出,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以主题型德育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为抓手,突出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的教育重点。为促进各所中小学校的“树魂立根”教育,长宁区还积极探索建立起德育教育的课程化、网络化、生活化和个性化机制。
课程化。根据“二期课改”精神,长宁在课程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先后开设“小学快乐拓展日课程”、“初中阅读领航课程”、“高中主题轴综合课程”,把德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和学校基本活动中。例如,复旦中学、市三女中、延安中学的学生社团课程;建青实验学校德育拓展性课程;番禺中学的民族精神课程等。同时,不断加强“校班会、主题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完善区域主题性德育课程建设,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有机融合,尤其对一些具有特色和有发展前景的课型,加以整理、拓宽、充实,逐步形成校本课程。
网络化。面对网络已成为当今学生学习、生活一部分的现状,长宁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利用网络的开放、便捷、互动的特点,开展网上专题教育咨询、网上调查研究、网上思想教育和师德讨论,以及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网上交流等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学习、探索、分享、促进与进步。
生活化。学校德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文化娱乐,休闲生活,人际交往等活动中的体验生活,感悟做人道理。在长宁,许多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温馨教室”的建设,培育了良好的师生关系。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们一踏进校门,就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学校里积极倡导的“理解、尊重、自律、参与、文明礼仪”的人际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们的精神家园。
个性化。德育不能千篇一律,在长宁,各所学校的德育有着各自的特色和个性。例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实施了“IACE女孩”项目,即培养女学生“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素养;延安中学则创设了“中华传统美德+现代文明=新一代延安人”的德育培养模式;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提出了“德法相济,大中衔接,自主实践,分层实施”的育人模式等等。个性化的德育建设,不仅将学校德育的目标落到实处,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合力育人
在长宁,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为了拓宽校外德育教育的渠道,近年来,区教育局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育人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加强家长学校网络化管理和课程和建设,推动“家长委员会联盟”建设项目,积极制定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意见,开展“故事妈妈”、“问题爸爸”、“兼职校长”等家校联动项目,在信息分享、策略研究、管理方略、家长学校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十二五”期间,长宁还将进一步统筹整合各类德育资源,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继续增强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实效,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