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差生观”不变 荒谬教育管理创新不止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绿领巾”事件,陕西省少工委已要求在全省各级少先队组织中开展少先队标志标识使用情况的检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21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坚决反对学校以任何方式对未成年学生进行所谓的“好”与“差”的区别。

  很多网友与家长一样,对学校的“绿领巾”做法很不理解。但这种做法,其实早已有之,早在2004年,就已开始在全国追查“变色红领巾”。在笔者看来,“绿领巾”只不过是传统的“差生思路”的延续,如果教育评价制度不改,学校、老师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管理“差生”。

  近年来,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在各种公开场合,宣称取消对中小学的升学率考核,也不再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老师的依据。但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可以说,在绝大多数地方,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的管理者,都还是按照升学率和成绩的办法,考核教师。如果哪一个班级成绩差了,这个班级的老师非但不可能评优,连绩效工资也成问题。教育部此次明确表示反对将学生区分为优生和差生,而于2006年施行的新《义务教育法》已明确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首要责任,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有重点班、重点校,可时至今日,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真正落实了《义务教育法》,重点校和重点班照样存在。

  吊诡的是,这种考核办法,在某一种语境下,比如学校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时,广受批评,可是换在另一种语境,比如学生升学时,却得到社会的认可。包括现在批评学校的家长和网友,当孩子升学成绩差时,绝对会埋怨学校怎么不管孩子的成绩。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也给中小学的这种评价考核机制的延续,提供了空间——— 笔者曾提出中小学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不能采取传统的升学率指标、学生成绩指标,而应该关注均衡发展指标,但对此,很多网友留言告诉我,不考核这些指标,老师的教学是不是太轻松了?孩子放在这样的学校放心吗?

  这样看来,就是在我们每个人心中,也照样有优生、差生的“砝码”。这是当前教育考试评价制度的必然,由于这一考试评价体系,是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选拔依据,很自然的,高分的学生就会是优秀学生,而那些分数低的学生则是老师不喜欢的学生。再就是,这种评价制度,无形中让所有学生把同学作为竞争对手,功利与竞争的关系主导了同学关系,同学之间的关爱也日益淡漠。今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关闭事件中,一些公办学校不愿意接受打工子弟,其中一个原因是,担心打工子弟拖低了学校的平均成绩,而城市家庭也反对公办学校接受打工子弟,他们的担心也一样,担心打工子弟影响自己孩子的学习。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些公办学校的城市孩子,也不欢迎打工子弟,嫌他们脏,不和他们一起活动。

  其实,从教育角度和学生个体角度分析,是没有所谓“差生”和“优生”的。很多人可能对此不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同,怎么可能没有好坏之别呢?这是用一个标准评价所有学生的结果。如果用多元的评价体系、个性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呢?结果就不一样,在多元的评价体系中,体育好、音乐好、美术好的学生,与语文好、数学好的学生一样,都是好学生,这样的评价,充分鼓励学生按照兴趣和个性发展,学校与老师的任务,就是呵护他们的个性和兴趣,而不是把自己想象中的好学生标准强加到学生身上。

  不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差生观”,就不可能更改,就会有种种荒谬的所谓教育管理创新不断出笼。这种教育,只能培养功利的学习工具,而难以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事实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与这种教育不无关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