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新观察:上海市实验学校推出“特需课程”

  每周三下午的最后一节课,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一的50多名学生,不是在自己教室正襟危坐,而是各奔去处——图书馆、实验室、指导教师办公室……开学以来,学校推出了“特需课程”,已有20%的高一学生有了自己的特需课。

  【课堂再现】学生要进教师阅览室  校长发给“加权”证

  上课铃声响起,高一(5)班成律同学直奔图书馆的教师阅览室。普通学生只能进入学生阅览室和学生书库,但成律的“特需课”书单中,《上海七百年》、《上海孤岛时期文学回忆录》、《五口通商变局》只在教师书库中有。成律出示了向校长特别申请的“加权”借书证,熟门熟路地找到《上海七百年》,坐下来开始阅读。这已是他这个学期第四次进教师阅览室,管理员已“见怪不怪”。

  查看自己的课程计划,这节课任务是收集资料。“我想完成一份《上海百年风雨》的研究报告”,成律说,高一每周只有2节历史课,这远远无法满足自己学习所需。今秋开学,学校开出十几个门类的“特需课程”,成律提出申请,学校认为有学习价值,为他一个人开辟了这门“上海百年风雨”课程。本节课的特需笔记上,成律随手写下对上海的新认识:“上海是一座名城,在近现代它既是最先开放的通商口岸,辛亥前后又有许多革命党人活动,还是中共一大、二大召开的地方。”

  “特需课”上,为何不见老师?成律说,他的特需课老师是历史老师佘文骅。佘老师已与他商定好20次特需课的详细安排,“周三下午我在图书馆自学。”这对师生“一对一”的特需指导十分灵活,中午休息、下午放学、课间……只要成律有需要,随时可以去佘老师办公室讨教;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半小时。上周成律想了解租界时期上海街道名称,佘老师拿出一张老上海地图,新旧对比一目了然,成律如获至宝。

  “特需课程,其实更多功夫花在课外。”短短40分钟,成律只完成了资料的初步筛选和摘录,办好借阅手续,他准备把书带回家,晚上继续挑灯夜战。“佘老师告诉我,研究历史不能局限于坐而论道,除资料收集外,我还要实地走访考察、拜访历史专家。第二阶段,我要去上海博物馆、中共一大会址等;期末前,还要访问上师大的苏智良教授。”不认识这位苏教授怎么办?“校内外所需资源均可向学校申请支持,我打算请校长出面牵线搭桥。”

  【专家声音】弹性学习有助个性发展

  上海市实验学校校长徐红:一人一课表、自主弹性的 “特需课程”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补充。学生天赋生而有异,难免有很多个性化需要,在班级课堂中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学校以班级授课为主,同时进行弹性学习探索。

  按学生需求不同,“特需课程”分为延长学习时间、缩短学习时间、学习时间不变但部分课程“个别化”等。成律等有潜能的学生“一人一课表”,还有小组式学习、拓展课、社团课,为他们整合自主学习时间。有些学生的特殊学习需求很小众,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尽量让特长得以施展。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