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笔者将积极心理学引进课堂,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诱导积极情绪和增进积极体验等进行了一些尝试。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大变革的时代》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挖掘历史教育内容中的“心育”因素,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德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内心存在着固有的积极力量,通过后天的教育“促使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并使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包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被消除或抑制”。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历史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隐性教育价值,让学生不只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积累历史,更要通过学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个体品质、人格、人性得以完善、升华与提高,形成积极品质和美德。
《大变革时代》一课,针对“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如“当当考古学家”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推断山西出土的一个春秋晚期铸造的牛尊上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并说明得出结论的依据,以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关于“商鞅变法”,重点突出商鞅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所集中的智慧、诚信、勇气、坚定等积极品质,可以通过立木示信、舌战群臣这两个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历史事件的了解中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在感悟历史人物人格魅力、英雄灵光的过程中受感染、受熏陶,从而得到启迪,促进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形成。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都必须依赖自己已有的心理资源。”“积极情绪能通过扩建个体的心理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等,从而使个体随后的行为变得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因此,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良好氛围,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诱导积极情绪,对于提高历史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积极品质都是非常重要的。
1.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人人都知,人人会说,但实际上笔者在听课过程中不时能听到一些教师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说 “告诉我”“给我回答”等,难道除了“我”和回答问题的“你”外其他人都与问题无关?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存在,让每个学生感到自己被注意、被重视,特别是那些学习不自觉、缺乏自信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用关注去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诸如“这个问题你总不会回答不出来了吧?”看似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新的机会,是在帮助学生寻回自尊、自信,事实上它已经暗示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你一定能回答,要是该学生回答不出来,不就更大地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自信了吗?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应仅仅停留在观念、口号上,而应实实在在地体现在诸如提问对象的选择及教师的言语、态度、表情、课堂教学管理等具体问题上。只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2.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亲近感
初中历史学科不计入中考总分,受社会、家长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把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通过有趣的知识点或活动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慢慢产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向往心情和积极探究的认识倾向,进而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欢喜和满意的积极情绪。《大变革时代》一课中,可以针对先进生产力“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这一知识点理论性强、枯燥的特点,选择出土文物“牛尊”和历史文献上《吕氏春秋》中的故事等具体史实,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春秋晚期牛耕的存在。还可以引导学生现场分别表演牛耕和耒耜的操作,切身感受牛耕的先进性。这样,丰富的史实、具体的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而且能培养对历史的亲近感,激发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3.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成功感是人类最美好的心理感受之一,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是诱导积极情绪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成功的快乐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获得心理成长。《大变革时代》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现场模拟商鞅舌战群臣的辩论、表演成语故事立木示信、收集春秋战国铁农具出土文物资料、制作都江堰模型、调查访问了解目前农村农具的使用情况、绘制农具图样等活动。由于这六个活动形式各不相同,需要的智力支持也各不相同,可以让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改进教学评价,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增进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积极人格和积极力量的一条基本途径。人的成长是一个探索外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并不完全清楚自己会成长到什么程度,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潜能有多大。”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增进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内化意义的成长。
1.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评价学习能力、方法
教学评价要发挥它的激励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终结性评价,而应将之渗透到整个学习过程。《大变革时代》一课中的 “历史考古”教学环节,笔者让学生推断一个牛尊的牛鼻子上的鼻环的用途,有学生回答“起装饰作用”,理由是“牛尊是工艺品,制作者要尽可能让它有美感,正如它身上有花纹装饰才漂亮,鼻环也是起装饰作用”;另一个学生回答“我猜是用来牵牛的”。面对着答案,笔者不是只简单作出是非判断,而是对其思维习惯、方式作出评价。针对第一个错误答案,在指出其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正确的思路及其审美意识和能力。针对第二个猜测出来的正确答案,在肯定他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同时,明确指出历史结论的得出不能凭空猜测,要有充分的依据。
2.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学生由于先天生理因素和后天社会生活体验的不同,个体间存在着学习天赋和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只要付出了努力,只要比照自己的过去是进步的,只要有不断进步的愿望,都应该给予肯定,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努力、进步后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他们进一步进取的愿望和信心。
3.对学习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适应初中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中,在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该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如《大变革时代》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方位分成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七个代表队,开展历史擂台赛,由教师提出问题或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完成,派代表阐述,在回答正确或展示、表演后,给学习合作小组加分,最后评出优胜小组。这种小组合作竞赛,学生的努力带来的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而且是团体的胜利,所获得的自我价值感将更强;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间相互的交流探讨实际上就是一种相互评价,在目前大班制的课堂组织形式下,能够让学生更多体验到参与和被关注;同时,学生在交流、沟通、分享中还能促进团结、合作、竞争,培养责任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追求人类获得幸福生活的内在理念,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人类自身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维度。将积极心理学理论引进课堂,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等都有积极作用,值得今后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