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办公益“私塾” 读四书五经用戒尺打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合肥世纪阳光花园小区兰阳苑,每周二、周四和周日的傍晚,都会传出稚嫩的诵读声。这便是丁少华老师开办的公益读书吧,专门教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丁少华是这个读书吧的唯一老师。有些孩子住得很远还坚持堂堂课都到,也有不少孩子半途未能坚持下去。现在,这个读书吧一共有14个孩子,分为大班和小班。

  学生作文差 忧心老师办读书吧

  丁少华是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有18年教龄。他最初萌生教孩子们国学经典的想法,是因为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很差。“小孩子们到小学毕业,才能写个三四百字的作文,如果文通字顺,那就算是佳作。”丁少华长期遇到这种情况,挺着急。古人从小便读四书五经,像茅盾、胡适这样的近代大家也是从国学经典学起的,为何不能给现在的孩子也创造一个这样的条件呢?

  他一开始仿照上海孟母堂,把自己的女儿当做“实验对象”,从3岁多就开始教她读四书五经。实验了一段时间,丁少华觉得不仅费钱劳心,还让孩子的成长中少了学校教育。思考再三,他决定采用现在的形式:带读。现在,上一年级的女儿会背诵很多经典名篇,佳句往往脱口而出,传统文化素养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

  看到女儿的“成功”,丁少华便决心租一套房子,开一个公益读书吧,免费教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

  大小班分开 不用功用戒尺轻打

  读书吧位于小区一幢楼的一层,每周固定时间的朗朗书声是它的唯一标志。屋内,几张长桌、一些塑料板凳摆得整整齐齐,靠墙的一个柜子里放着《诗经》、《论语》等书籍,装帧都很简单。桌上有一把“戒尺”,是用量衣尺涂上红漆做成的。

  孩子们读书不用功的时候,丁少华会拿起尺子打手,但打得很轻,“不为惩罚,只为警示”。激励是他更加常用的方式,桌上摆着一大张卡通贴纸,谁读得好背得快便能被贴一朵小红花。

  班上最大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小班。古代私塾一般都从《论语》读起,丁少华觉得这样不适合小孩们的个性,便把他们分成两个班,大班的孩子读《诗经》、《老子》、《庄子》和《论语》等字数较多的书,小班的孩子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朗朗上口、容易背诵的书篇。

  他还给孩子们布置了课外任务,专门做了表格让家长们填写孩子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情况。

  家长挺买账 住得再远也不缺课

  每周二和周日下午的六点五十,是小班开始上课的时间;周二、周四和周日下午的五点半,是大班的上课时间。丁少华总是上完学校的课后,骑着电动车匆匆赶到教室,开始带读。 “很欣慰的是,很多家长也不怕辛苦,一直坚持。 ”他说,班里有一对姐弟,住在包河区,父母还是坚持接送,从来不缺课。这对姐弟的家境也只是工薪阶层,“最重要的是家长们的认知”。有几个家长约定好每个月给他一些钱,他也收下,不过这些钱并不够付房租。

  上周,记者到教室时,孩子们还在上课。门外,家长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对这个读书吧很买账:“经典,还是要多学习才好”,“孩子的记忆力都变得更好了”。

  “我不是为了挣钱。 ”丁少华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来上课的学生能越来越多,也能有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合肥的小筛子义学私塾全国有名,丁少华也曾去看过。他说,自己的公益读书吧和小筛子还是有些区别的,除了国学经典之外,他还想和孩子们一起读名著讲故事,增加他们的文学素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