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首获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银帆

        今年的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银帆奖首次有中职生获奖,朱玉亮和马向朴是其中的两位。

  今年6月,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比赛中,这两位来自北京市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从70多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面对优异的成绩,他们显得很平静。为了参加比赛,取得好成绩,他俩已准备了半年多。朱玉亮说,比赛考核的大部分内容,平时在训练课上都学过,比赛只是发挥了正常水平。

  市级比赛小试牛刀

  早在去年10月,学校组织了机电一体化项目的培训,经过层层筛选,朱玉亮、马向朴被确定为一组队员,准备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的比赛。

  今年1月,他俩接到准备参加3月份北京市比赛的通知,因为对这个比赛项目不熟悉,很多指令没记全,他俩都很着急。比赛中的知识要比平时学到的深很多,除正常的学习外,他们还阅读了很多和机电一体化相关的书籍。他俩一个细心,一个手巧,各有所长,但作为一个团队,朱玉亮负责组装,马向朴负责编程,比赛时每个人都要轮流上阵,这就需要彼此配合默契。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俩每天训练时不仅要做好自己所负责的操作,还要熟悉队友的操作方式和习惯,以便在比赛时相互配合,提高效率。

  “对方表现不好的时候,就互相忍让点。”有时朱玉亮组装好了,结果编程出现问题,他着急却只能干等着,难免会说“你怎么这么慢。”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另外一方也不会顶撞,这样的相互忍让,使他们很快熟悉了对方,合作起来很顺利。在这次北京市的比赛中,他俩是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在10多支队伍中拿到了第一名。

  赛前每天至少训练12小时

  为了参加全国比赛,他们提前几个月就进入大赛准备的冲刺阶段。一套项目的完成需要4个半小时。每天早上8点,他俩就准时走进训练场,一直练到晚上9点多。常常是训练结束后,训练场的灯还亮着,这是他们还在反复练习白天不熟练的操作,每个人每天的训练时间基本在12小时以上。

  训练刚开始时,因为对内容不熟悉,他们经常出错。指导老师为了锻炼他们比赛时的心理素质,为他们设计了很多场景,比如将操作台搬到实训楼大厅里,让同学围观,一开始因为在别人的注视下训练,总有些紧张和放不开,但慢慢就习惯了。有一次,他俩正在埋头苦练,老师忽然把电断了,电脑屏幕黑了,机器也不动了,“完了,白做了!”因为没有保存,两个人几小时的辛苦都白费了,后来他们才知道,这也是老师为了提醒他们要保存程序。以后每做完一个模块,他们都会立刻保存。

  装配训练时,每个步骤都很繁琐,小到螺丝,大到铁板的安装;编程时,机械手怎样才能把料块搬运到指定位置,传送带怎样转,每个细节都需要认真完成。

  赛场经受故障考验

  一走进全国比赛场地内,70多台机电一体化装备目不暇接,100多名参赛人员紧张忙碌着。面对这种大赛的环境氛围,他俩没有丝毫陌生感,立刻进入状态,忙碌起来。

  他们要在4个半小时内,组装、编程,让一个机械完成对物料的分类动作。在这个宽一米多、长近两米的操作台上,通过几百个零件、电线,组装出机械手和传送带,装好后,通过编程让料盘自动上料,再经过传送带完成分检和分装等一系列动作。

  可能因为有些紧张,朱玉亮装台的时候用的力气比平时大,每一步骤的声音也特别响。尽管在赛前做了充分准备,但比赛中他俩还是遇到一些问题。当朱玉亮正在组装时,忽然场地跳闸了,电脑和设备都要重新启动。由于平时训练时经历过这样的练习,他俩没有慌张,把电路的故障排除后,马上进入下一项程序。

  赛后第二天,在颁奖现场,他俩有点儿兴奋和忐忑,担心前一天的几个失误影响结果。当颁奖人宣布他俩获得第一名时,他俩激动地紧紧握住对方的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