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家庭教育“动物凶猛”
2011年,中国的父母一下子有了与动物相关的代号:“虎妈”、“狼爸”、“猫妈”、“羊爸”——在这场冠名赛中,初创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虎妈战歌》轰动全美,其中的许多育女招数让美国人心惊胆战,让中国母亲惧怕有加: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
“虎妈”一下子成了严厉教子的代名词,不太会说中文的她还被请到国内,与温和教子、鼓励为主的“羊爸”对话。
“虎妈”热度不减。年中,“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狼爸”冲进人们的视野。“狼爸”是商人萧百佑,有一儿三女,所著《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今年6月出版,写的是自己如何将孩子中的3个儿女“打”进北大的。虽然在中国家庭中“打”孩子并不是个别现象,但这么高调、公开地喊“打”,却是少数。“狼爸”与“虎妈”齐名,不过更多的是讨伐之声。
不管“虎妈”是否能代表中国母亲,把孩子打进北大的“狼爸”是否能够复制,但客观上确实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对比、反思、探讨,甚至是争论。其实人们无非想搞清一些问题: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教育的作用和方式是什么?是该用严苛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自律,还是通过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是该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还是让他们从小习惯竞争,从而成人之后获得更高的成就?“虎妈”、“狼爸”武功不是一派,但终极目标一致:让孩子出人头地。
让人难以思议的是,受“狼爸”将孩子打进北大的启发,广西南宁的一位父亲自创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缝衣针教育”,孩子闯了祸,这位父亲竟然用针刺孩子的外耳廓。不得不说,这真是“狼爸”惹的祸。
疯狂之下也有理性。武昌实验寄宿小学美林校区四年级的刘欣语,在10岁生日的时候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一本妈妈写给她的书!21万字的成长笔记,写下的却是拒当“虎妈”,以开放、大度、鼓励的方式教育女儿的心路历程,被媒体冠名“淡定妈”。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各种派别,以各种动物之名交错飞扬。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3个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交织、接续,缺一不可。特别是作为“人之初”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工序,是在为孩子们打底色,会在孩子们的身上留下深深的、甚至终生都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教育究竟如何去做,越来越让家长感到困惑,家庭教育也由此成为2011年教育的热点问题。
针对层出不穷的家庭教育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研讨、论坛不断。以英语培训起家的新东方(微博),也开始涉足家庭教育研究,连续召开了4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试图探寻在社会高度信息化、环境复杂、竞争残酷、价值多元化之下,家庭教育的发展规律。
但无论是家庭教育论坛,还是虎狼猫羊争斗,总是缺少一个角色,那就是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一本“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书”《斗妈大全》横空出世,作者是两个10岁小女孩。
“你老妈骂你的时候,你可以看着其他地方,想别的事,不管不听;你老妈使劲骂你的时候,你可以装哭(使劲儿点)”这些图文并茂的招数,获得点评:“虎妈狼爸有多少,斗妈大全就有多厚。”
当学龄儿童家长为孩子成绩、升学焦虑不安时,婴幼儿的家长则被拖拽进另一陷阱。
一项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约有8000万0至3岁婴幼儿,每个婴儿月平均用于教育的费用为150元,全国学前教育市场总值约为500亿元。
然而,据有关专家介绍,早教市场目前缺乏监管,存在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标准千差万别的情况,对于我国儿童早期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出台更加健全的行业规范,对早教机构进行引导和监督。
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天津社科院研究员关颖无奈地叹息:“家庭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对儿童权利的漠视,‘虎妈’‘狼爸’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和盲目效法,‘斗妈大全’由被骂产生,反映的问题都是父母凌驾于孩子之上,不尊重孩子的生存、参与的权利——这是集体无意识,也暴露了多年来家庭教育指导的缺陷。”
可喜的是,今年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强化了家庭教育指标,同时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措施,如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机构准入制度,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等,这些都是要给家庭教育提供国家支持和保障。
10年规划,让人们拭目以待。
不过,当“虎妈”、“狼爸”们争着在2011年亮相时,一批家长反其道而行之: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
这些家长,大部分是城市中受过高等教育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群,作出这样的选择,缘于他们对当下中小学教育的诸多不满。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多个方面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并开始用行动表达不满:让孩子在家上学或者进入私人办的学堂、私塾。
教育学者杨东平领衔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教育现象,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一次在家上学研讨会。
目前,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湖北、云南等全国各地纷纷涌现出各式各样的“在家上学”案例,教育阶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其存在形式多种多样:父母在家对孩子自我教学,亲戚朋友把孩子集中一起学习,住在一个区域的孩子共同学习,这些新式的私塾、学堂等等——有些经过多年摸索已经初具小型学校规模。
纵观古老中国,私塾、家塾承担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只是在学校教育一枝独大的现今,“在家上学”才又成为新鲜事。信息时代,技术先进、资讯发达,这种教育形式有条件、有土壤,定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当然,教育主管部门不必草木皆兵,“在家上学”永远威胁不了学校教育的主流地位,因为“教育”这门特殊科学是需要研究、实践、修正的,学校教师的专业性不是任何父母都能取代的。只是教育如生态,一个地方草木、灌木、林木甚至地衣,物种参差多样,整个环境才可持续发展。同时,带孩子“在家上学”的父母们的经验教训,也能为更多家长提供可以借鉴的对策和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也许能让在考试、升学竞争压力下的孩子们轻松点、快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