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转”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引爆学生的思维

——从《劝学》课堂中引起的思考

 近日,在广州举办的“广东省2011年语文教育学术研讨暨课堂教学优秀课展示观摩活动”中,珠海教研员容理诚老师的一堂文言文教学课,引发了来自全省各地的高中、初中语文教师精英的议论和思考,他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劝学》这篇文言文,让学生学习如何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所讲文言文的重点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习惯,提升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向来是学生学习了文言文,会运用掌握的文言文词语,将该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而让学生将一篇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实属创新之举,让人耳目一新。任何一种创新的模式都是对我们教学方法的补充和丰富,因为新鲜引起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引起更深入的学习,因为学习才会获取丰富的知识,因为掌握了知识就会有成就感,因为有成就感才会充满自信。这堂《劝学》打破了思维定势,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调整为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课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非常活跃,不但积极研讨,还主动举手发言。尤其是运用在堂上刚刚学会的文言文重点词语,完成一篇《田燕辞工肯德基》的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的书面小测。
  当然,听课教师还探讨一个较为焦点的问题,要将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需要学生怎样的语文基础呢?可否在第一课时,给学生时间先解决大部分的问题,第二课时才进行翻译,这样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容易一些。还有,《劝学》本身就是经典美文,是否先让学生细致地品读,然后再进一步学习并掌握关键词语进行将白话文翻译成现代文的训练。
  许多听课老师也达成了共识,长期坚持这种“创新”的文言文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对学文言文产生浓厚了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良好的语感及认知能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