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错——不容忽视的学习能力
摘要:今天的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很多,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出错时,不少老师和学生自己往往将错误的原因归结为粗心大意,这是最低层次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敷衍式的认识。而处理错题时往往采取再讲一遍的方式,最后再追问一句“懂了吗?”孩子则似懂非懂地说“懂了”,实际上听懂、会做、做对是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听懂并不代表能做对,这种机械式的再讲解,缺少针对性、自主性,是一种低效的劳动,而通过析错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字:听懂 会做 作对 析错 三部曲
现象一:(在教室)×老师:“同学们,我们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呢……”一次又一次的讲解后,过了几天,练习中还有不少错误。
现象二:(在办公室)
教师甲:这批学生怎么搞的?讲了几遍了,还是不会!
教师乙:我们班也是的,真是把你气死了,这帮学生,评讲时就是不肯听。
教师丙:我当时还让全班学生质疑,学生都说没问题,可练习时却错得千奇百怪。
撇开练习的难度不论,这种老师讲、学生听,偶尔让学生复述思路的做法是否是一种低效的重复,因为每一人错误的情况不同,再讲一遍,对每个学生个人而言,他错误的地方并没有被重点强调,印象还是不深刻,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订正时只是把老师讲的正确的方法抄下来而已。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总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反射出智慧的光芒。这种方式无疑是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经过讲解,学生似乎是“听懂了”,但并不是掌握了,这两者之间并不等同,或者说当时的懂并不代表以后的懂。
观照一:听懂≠会做≠做对
一般来说,课堂上老师的讲解由铺垫、展开、练习、巩固等几个环节构成,铺垫的环节相对比较简单,但没有这部分铺垫,学生听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在展开的环节,老师讲解的主体对象是班级的绝大部分学生,对重点的地方还会重点分析、对比、强调,有时还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所以大部分学生是能够听得懂的。
听懂了是不是就等于会做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听的时候,相对而言,老师引导的成分较多。就像大人搀扶小孩学走路,扶着的时候,可以一步一步走到终点,但离开了大人的搀扶,有的孩子可以走得较为顺利,有的孩子中途则要摔倒,有的走不到终点。离开了老师的引导,孩子需要审题、弄清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第一步做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等等,对思维的要求非常高,一个题目可能有5、6个需要注意的地方,而其中一个地方卡住了,整个题目也就卡住了。
我常和我的学生讲,学习数学不仅仅需要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阅读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等等。有一部分孩子不会读题,自己读几遍没读懂,家长读一遍就懂了,就是阅读能力欠缺的结果,读题时的停顿、断句没掌握好;题目当中的一些易错点则是考查孩子的观察能力,有些孩子在生活中不太善于观察,到了学习中也是有影响的。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分析错误时所应关注的。
实际上多数学生的错误往往只是其中一步错误,如果自己能找到问题所在,突破一点,即可解决问题,效率大增。教会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也是对其思维能力的再次提高,也可以增强其针对性,加深印象。
观照二:析错三部曲
初析:一知半解、敷衍了事
例1:学生解题: 1
学生析错:粗心、题目没看清符号。 例2:线段比例尺 表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15 )千米
学生析错:题目没看清楚,看成是15千米了。
类似这样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种应付,没有真正的进行反思,反映出学生的析错能力很低,还不能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对学习的内容一知半解,经过老师的点评,自我感觉好像是明白了,但是对题目思路、重难点又没有很好的理解,仅仅是跟着感觉走,是假明白、真糊涂,找不出自己的思路和正确思路之间的差别,只能以粗心来搪塞,是最低层次的析错。
再析:找准错因、原来如此
面对学生分析问题的现状,我采取了一下措施:
一、认识错误
1.人人都会出错
好多学生一旦出现错误,常常会低头不语,仿佛做了什么错事一样。我会告诉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人能不犯错,他们拥有出错的“权利”。我还给学生列举了自己上学时犯的错,一些伟人也会犯错的事例,让学生明白,学习中遇到困难,题目做错没什么大不了,打消他们的顾虑。
2.说说自己的错误
既然人人都会出错,不妨来先来说说,自己在解题时哪个地方出错了,哪个环节没有考虑到,是审题的问题,还是思路出现问题等等。一开始要给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问题,并通过一些例题具体说明,从大家一起找错,到小组找错,最后再到自己独立分析错误。
二、处理错误
1.分时段多种形式处理错题。
可采取课内与课外、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单独处理等形式处理错题。
2.及时剖析与长效反思相结合。
有些错误需要及时剖析,这样学生印象深刻,适合班级错误率较高、难度较大的题型。有些内容则容易遗忘,有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则需要长效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