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 科学构建 
  论文摘 要: 本文从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质出发,结合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特殊性,构建了以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板块课程内容,以及以听说内容、阅读内容、写作内容为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课程内容。文章力图通过对两大板块内容的构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它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掌握高新技术并能熟练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学生的基础课程包括文化课、专业课基础,也包括培养人格、道德水平等人文素质的课程,这些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前提,只有基础扎实,专业学习才有保证,才能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应对社会岗位需求,因此我们应当注重这些基础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各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处于自主状态,灵活性很大,造成某些院校的语文课程内容随意性、任意性问题严重。不分青红皂白,不论东西南北,什么都往课程内容里塞的现象十分普遍;只开展阅读教学或只开展写作教学,课程内容片面的现象十分普遍;课程内容照缺乏创新性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我们必须从言语性出发科学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 
  一、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被引入语文教学领域。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转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这是语文课程言语本质观的前奏。在可见文献中,最早提出言语性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范大学的潘新和,他认为语文教学课程的关键词已不是语言、语文知识、语文素养等,而是一批新生的术语概念,如言语生命、言语潜能、言语动机等。“言语”是语文课程的内容构成,也是语文课程的目的指向。[2]重庆师范大学的薛晓螺在论述语文课程目标时,全文也明确地使用了“言语”概念。[3]还有研究者直接提出“语文课就是言语课”和“语文是以言语形式为教学的本体”等观点。[4]从上述对语文课程本质的诸多观点来看,语文课程早已迎来了其言语性的时代。 
  那么《大学语文》应当构建哪些以言语性为核心的课程内容呢?叶圣陶认为:“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书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减损。”[5]这段话中的“语”和“文”,都指的是“言语”。王荣生教授则提出语文课程内容: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达到语文课标所规划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目标而必需教与学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的“语文知识”。[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当包括精神与能力两大方面。从精神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及社会意识的培养;而从能力方面来看,高职开设的《大学语文》则应当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并重,不可偏废。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构建 
  (一)《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精神板块的构建应该着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功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除了关注大学生“专业成才”外,更关注其“精神成人”。一方面,课程内容在选择上首先要注意入选的言语作品应该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的个性、修养、情感、信仰等皆含其中,内容本身蕴含着德、智、美“三育”,而学生在“雕琢”言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作者的影响和熏陶,触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人格等,因此只要通过言意的转换,就能让学生增知、获能、染情、悟理,达到“人文关怀”“言语立人”的目的,使学生的道德品性和人文精神在“悄无声息”的美文学习之中,在美的熏陶、美的感染中潜移默化,最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可以将多种知识领域、多种文化层面、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些内容的选择不必细致,不论程度高下,只求真情实感,更不拘泥于虚伪形式的俗套,这样反能因人而异地给学生的兴趣留出余地,让学生自主地借助言语作品来品味、咀嚼社会。这样的品味与咀嚼,帮助学生铸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增强抗挫折能力、恢复自信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责任心。高职教育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社会适应力的人才,他们不仅应该是谦谦君子,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意志,而且他们的思想情感能依靠他们富有感染力、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影响周围的人,使自己的事业和愿望更加顺利地取得进展和实现。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社会适应能力,语文课程不能帮助他们很好地融入社会,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是失败的教育。 
  (二)《大学语文》课程内容能力板块的构建 
  高职《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性课程内容,四者不可偏废。李维鼎教授就认为听读说写之间有三个维度的交叉,这四种能力尽管都各有特点,但它们是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因此只有通过四种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准确地把握各自的特性,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1.听说内容 
  听说能力从其构成来看,有两方面的内容。听的能力,主要包括从对方的话语中捕捉自己所需信息的能力,感知情感态度的能力,听出言外之意的能力,评判话语的能力,根据对方的话语了解事物、事理的能力,等等。说的能力,主要包括选用恰当的口语交际样式的能力,运用语篇来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针对语境得体地表情达意的能力,把事物、事理转化成口语的能力,等等。 
  以提高高职学生听说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不拘一格,只要是学生喜欢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都可以选入,包括单人的内心独白、两人的谈话、接打电话、指路问路、听说新闻、听说故事、听报告、听演讲、参与讨论、争论、辩论、模拟职场等多方面内容。说话水平来自积累,口语表达能力来自实训,因此在听说能力的课程内容中必定要包含训练,可以是一人说一人听,一人说多人听,两人互说,多人交谈,等等。高职《大学语文》的听说内容的选择还应当与校内的社团活动相结合,选择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相贴近的听说内容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程的兴趣。 
  2.阅读内容 
  阅读能力主要包括针对特定的目的从繁复的材料中准确、快速地筛选所需信息的能力,判断文句是否准确、严密的能力,把书面信息转化成对实体事物进行具体操作等的能力,进而获取和提高自身感悟能力和理解、判断、归纳、演绎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阅读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既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训练、古今文章的阅读训练、文化科学著作的阅读训练,又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目标的确定、古今文章思想的理解把握、文学作品鉴赏品评、文化科学著作的认知研究,还包括对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阅读技巧、字词句辨析、品味,篇章的感悟把握、比较鉴别、评论鉴赏,等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来选择有针对性的言语作品。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大学语文》还应当包括读屏、计算机阅读能力及从中搜集、筛选、处理所需信息等课程内容。 
  3.写作内容 
  写作能力主要包括正确选择交际性文种的能力,准确、严密、简括地表达意思的能力,将多种表达形式进行组合能力,把实体事物、抽象事理、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以提高高职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语文》课程内容,应该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就业、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的内容,应主要侧重于科技论文、调查报告和公文写作这些应用文体上。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写作内容的设置应该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写作内容一定要有系统性,课程内容不能支离破碎,更不能随心所欲地凭兴趣进行教学,而应从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以及毕业、工作等给学生带来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角度考虑,设置出适应于《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的、自成体系的、能相对全面的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内容。其次,写作内容一定要有实用性。应用文体的写作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不论写何种应用文体,都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对应用写作的文种要选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经常用的、必须会的文种作为教学内容,切不可让学生接受全部文种,为完成应用写作的学习任务而写作。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