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

班主任工作案例

五重安乡旭阳中学   张素环

一、   案例标题:谁的苹果

二、   基本案例及教育过程

上课了,我兴冲冲地走进了教室,“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突然,我发现在教室的地板上静静的躺着一个苹果,“谁的苹果?为什么不捡起来?……”我静静地望着它,大脑飞快的旋转着……也许是我的专注提醒了学生,好多人都把目光投过去,还有的站起来望……时间一分一秒地流淌着,却没有一个人说话,教室里静极了……

“谁的苹果?”我平静地问,心里却有些生气,“真不像话,查出来非修理他不可。”也许是同学们看出了我的心思,他们左顾右盼,却没有一个人承认。过一会儿,教室里有人开始小声议论,“谁的?你知道吗?”“你才知道呢!”“反正不是我的。”

我有些诧异,这样一件小事,居然没有人敢承认,也没人主动捡起来,这就是我的学生吗?她们在想什么?……我该怎么办?发火呢还是冷静处理?我不停的思考着……教室里的议论仍在继续,“谁的?谁的?谁的呢?”

我明白,用沉默去等待结果是一种错误,发火示威更是一种错误。只有冷静,静待其变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我淡淡地说:“我知道这不是故意的,也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老师还是很生气,因为你们缺少承认错误的勇气,更谈不上改正错误了。现在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如果再没有人承认的话,那就……”我没有继续说下去,转身走出了教室。

立刻,教室里热闹起来,我静静地听着:“朱亚楠,是你的吧?就你爱吃苹果。”“我今天没带。”“曹维恒,你也真是的,在你跟前,怎么不捡起来!”“我没注意,等我看见的时候,老师就来了。”“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吧!”有人开起了玩笑……“大家都别说了,”是班长的声音,“真好意思,这么点小事,让老师生气。我去跟老师说,是谁的好好想想吧……

门开了,班长站在我面前,我知道苹果不是他的,但我说什么呢?表扬还是批评……这时,门又开了,又有5名学生走出来,他们站在我面前,怯怯地望着我:“老师,您别生气,我们以后不了……

我有些意外,也有些感动,我的学生心中还是有是非的,心中还是有老师的,他们一时不敢承认,也许有太多的无奈……我突然意识到,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正是我们的教育,造就了学生的懦弱,造成了他们人性的扭曲,我刚才不是还想修理他们吗……我无暇多想,笑着对他们说:“回去吧,我们先上课。”

等我再次走上讲台的时候,苹果已经不见了,几十双眼睛期待地望着我,带着自责,也带着虔诚。我激动了,用目光扫视着每一张脸,不想问谁捡了苹果,也不想再问是谁的苹果,因为我知道,我的每一个学生心中都已经有了这个苹果,这苹果会使他们一生受益。

三、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简单的案例,但在这一案例中却体现了教育者的睿智:

教育是随机的。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抓准教育的支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谁的苹果》做到了,教师抓住了一件平凡的小事,通过巧妙的教育方式,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这种教育要比那种苦思冥想,刻意安排的教育好得多,因为它追求的不是形式的完美,而是学生心灵的震撼。

教师应具有理智的教育思想。《谁的苹果》确实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可以课上解决,也可以课下解决。但教师没有那样做,而是抓住时机,通过语言的诱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需要打破师道尊严的思想。需要蹲下身来和学生站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朋友,事实证明,教师做对了。学生通过彼此议论,通过思想的斗争,最后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没有结局是最好的结局。很多时候教师喜欢把事情处理完美,追求真实的,理性的结局,殊不知,没有结局有时更美。《谁的苹果》虽然到最后教师也不知道结果,但还需要知道吗?教师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学生的真诚,学生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已经受到了灵魂的洗涤。无论在教师心中,还是在学生心中,他们都会永远记住这个苹果,终身受益,这不比任何结局都好吗?

教育是篇大文章,它需要心灵的沟通,需要心灵的撞击,只有能撞击出火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