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如何运用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班级授课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于合作学习能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交谈辩论、对话交流,促进学生知能发展,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在学生非智力发展上,可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学会包容与关爱。因此,合作学习被许多学者和专家所看重。但我们在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组织的学生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浪费了宝贵而有限的课堂时间,没有发挥出学生之间的互助促进作用。下面,笔者对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作以说明,希望能够纠正一些认识与操作上的误区。
一、课堂上合作学习的表现
根据我们平时的课堂观察,教学过程中所开展的合作学习有以下表现:
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了解不透,理解不深。什么时候应该合作,什么时候应该独立,教师心中无数,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又影响了学生学习。合作学习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由学习内容决定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只有学习内容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有合作的必要和价值。所以,教师只有学习课标,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才能结合学生实际,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安排合作的时间和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不牢,合作学习基础不稳。一般课堂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合作无话可说。一种是学生都说自己的,不听别人的意见和见解。要开展合作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能,让学生会自学,只有学生会自学了,交流才有可能发生,合作才有前提。合作是需要学习的,它是非智力方面的,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才能达的。只有会与人合作,才能开展合作学习。
3、随意成组,貌合神离。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需要合作学习时,教师让第一排学生反坐和第二排学生成一组,第三排学生反坐和第四排学生成一组,以次类推,组成若干组。从形式上,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但对小组内涵不清楚,实则不是合作学习,只是形成了小组。课堂上合作学习一般形成的小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组内由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组成,利于合作,调动学生之间的学习积极性。组与组之间是相同的,在同一起跑线上,利于组与组之间形成竞争局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组内成员没有明确的目标。在合作学习中,就小组而言,必须有组长,组长的职责是什么,带领组内成员干什么,组内成员怎么做,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不清,方向不明,各行其是,没有效果。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围绕问题进行自学,把独立学习中自己看法讲出来,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直到达成意见一致,解决所学问题。这样,小组内成员才能在合作学习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同时,分享其他成员的认识,加深自己的理解。
5、小组作用没有发挥,学生体会不到合作的喜悦。虽然有小组形式,但回答问题老师还是叫某某同学回答,没有让小组推荐代表回答问题。大多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组内同学之间通过对问题的学习、认识、讨论,形成共识,这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成果。教师让小组回答问题,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评价,能充分调动组内、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人都能积极思考,勇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帮助学习程度弱的学生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形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集体成员之间能够荣辱与共。
6、小组之间没有形成竞争态势。教师只注意了小组内的合作,忽视了组间的竞争。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没有发挥到极致。合作学习强调“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即组内经过学习、思考、讨论,把问题搞明白,组间通过竞争让学生有时间意识、效率意识,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这样,学生不但能解决问题,而且在规定时间内能解决问题,学习效率由此就得到了提高。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课堂上只所以出现以上情况,关键是对合作学习的学习不够,对合作学习的要素认识不清。只求课堂形式,没有把握合作学习的实质。有必要对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做以说明。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是指任何一个合作学习都必须具有的要素,不管合作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如何,离开这些基本要素,就不称其为合作学习。一般说来,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在学习情形中包含如下六个要素。
1、混合编组。所谓混合编组就是指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即小组成员是异质的,互补的。
2、小组目标。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一个或若干个被全体组员所认同的目标,小组的共同目标将小组内部每一个成员的个人利益和小组的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转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创造和谐有效的学习环境和依赖关系。
3、个体责任。个体责任的存在是所有成员都能从合作学习中受益的关键。构建个体责任的一般方式主要有:①保持团体的小规模。规模越小,个体责任就越大越明确。②角色互赖。小组成员中的每个角色都是不可缺或不可替代的。③分配任务。把小组的总任务分解成若干小任务,每人承担一个小任务,小组完成总任务的质量取决于每个小任务质量。④随机提问。随机提问小组中任何一个成员,根据他的表现评价小组活动的质量。⑤个别测试。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尽到个人责任,教师可采用一些评估手段来测试。
4、积极的相互依赖。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就是使学生明确认识到他们之间是“同舟共济”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应清晰地认识到他与组员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那就是:组员成功,自己才能成功;自己成功,组员才能成功。
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主要通过如下方式来完成。①积极的目标相互依赖。在被全体组员所认同的总目标下,可分为若干个小目标,由不同个体去分别承担。只有每个人达到个人目标,小组总的目标才能达到。这种目标结构有利于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参与,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根本因素。②积极的角色相互依赖。为了完成小组任务,必须要给每个成员安排互补且相互联系的角色以明确各自的责任。如,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整个组织、协调;总结人-负责总结、归纳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检查者-负责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记录员-负责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观察者-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改善和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等等。③积极的奖励相互依赖。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成绩,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达到了某种标准或要求时,小组才算完成任务。而当小组达到预定目标时,每个组员都可得到相同的奖励。④积极的资源相互依赖。每个小组的成员只占有完成任务所需的一部分信息或材料,要想成功,必须将这些信息或材料进行分享或共享。⑤积极的身份相互依赖。每个小组中成员都有一个属于该小组的、共同的身份标志,如选择组的名称、口号、标志等。
5、积极的相互作用。积极的相互作用是指为了达到小组目标,组员之间彼此相互鼓励并积极促进。其具体特点是:组员之间相互提供有用高效的帮助;在行动中表现出信任他人和值得他人信任的品质;给其他成员提供反馈,以提高他们的未来绩效;对其他成员的结论和推理过程提出质疑,以提高其他成员对所考虑问题的决策质量和思考深度。
6、小组自我评价。小组自评时,应明确如下内容:①要善于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②对小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③对以后小组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
三、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及分组策略
明确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后,就能使组这个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内部有明确的目标,有共同努力的方向,从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学习问题。那么,什么情况下,什么时候开展合作学习,就必须明确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及分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应有之效。
1、合作学习的适用条件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与传统教学形式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一般来说,比较简单的认识学习任务,只需每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要认识到,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学生状况以及具体的教学条件和情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千篇一律。
一般来讲,在下列情况下运用合作学习比较恰当。第一,当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当遇到了学生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盛群力认为,如果教学任务(或者学习内容)蕴含了下列因素,则应该优先采用合作学习方式。
互动-教学任务是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彼此关爱理解,共同分享、鉴赏等。这里的互动是指生生之间的讨论、展示、争辩、操作等“同时互动”,而不是课堂讲解间提问等“继时互动”。
互助-教学任务是否包含了不同层次的要求,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分化或理解、掌握的屏障,会自然地形成求助于人的需求。
协同-教学任务是否只有经过小组成员分工,角色转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整合-教学任务是否体现了跨学科性、综合性和任务驱动性、项目型的学习特点,是否要求不同观点、不同材料、不同解题思路或方法的综合,是否涉及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特别到一般的过程。
求新-教学任务是否突出了学习者个人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是否要求生成别出新裁、与众不同的理解,是否求新、求异、求变,是否有较高的知识迁移性质。
辨析-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经过争辩、探论、质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在相互磨合中坚持自己合理的想法,同时也吸收别人好的创意。
评判-教学任务是否涉及到较多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否需要权衡利弊得失。
表现-教学任务是否要求学生展示、表露或“外化”已经学到的东西,是否以群体业绩表现,以任务整合或项目调研的成果来衡量考评。
2、合作学习分组策略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外在组织方式,合理进行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我国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和实验认为,小组一般为2-6人最好。
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授课等环境因素进行科学分组。常见的有:⑴固定分组。根据班级授课制学生座位固定的特点,前后临座的几个学生组成一组。教师在安排座位时要统筹考虑小组成员学习水平层次的搭配,发挥优等生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⑵按类分组。即按收集、处理信息的类别分组。这样分组,便于同类资料的学生交流、讨论。⑶自由分组。分组时,改变固定的座位,让学生选择学习伙伴,让学生的合作潜能充分发挥。⑷层次分组。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组,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
四、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明确了合作学习的基本方式后,如何把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这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的问题。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就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教学时间,并具体对待所学的具体内容,就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1、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充分体现了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以学生课堂上的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课堂上的自觉感受,充分体验为基础,以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为核心,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在三维目标基础上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方向,是教学任务的具体体现。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意目标和技能目标。
合作学习认为,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其基本假定是,“只有愿意学,才能学得好”。只有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产生愉悦的体验,他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因此,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学会尊重、学会助人、学会交流与合作。所以,合作学习非常注重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意色彩。
在技能目标上,合作学习特别强调人际交往的技能的养成,并将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予以遵循和追求。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十分重视知识目标,而往往忽略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而在合作学习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合作技
2、明确教学内容
合作学习要真正富有成效,教师还必须让学生明白所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明白学习内容,才能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解决所学内容的问题。
(1)讨论问题要精当
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通常是以讨论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要将所学内容的知识转化成讨论的问题,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讲,讨论问题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①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还要吃透学生,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②讨论题要围绕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题的数量要适度,不宜太多,更不能散,要避免随意设题。
③讨论题的难易要适度。一般来讲,教师提出的讨论题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人能力,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保障小组合作的成功。也就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区理论,问题要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④讨论题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教师要考虑到这些讨论题是否能够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和主动探究知识。要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便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
⑤讨论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保证所学知识的完整和系统。
同时,在讨论问题时每门学科都可以结合社会现实来进行;问题要有的放矢,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讨论、争辩,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讨论问题中的应用。
(2)合作学习的时间要科学
首先,合作学习的次数要得当,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只有次数适宜,小组合作学习才能集中、深入,才能获得较高的质量。
其次,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科学控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小组学习时间做一个大致的估计,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
(3)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要灵活
首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如,创情激趣,设疑激趣等。
其次,是在类比学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再次,是在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第四,在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教师从创设氛围,指导观察到组织小组讨论,最后总结,都要进行精心谋划和安排,这是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运用取得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