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置疑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置疑
摘要: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直观的外化为积极置疑问难,要使学生积极质疑,需要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问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逼学生发问、小组发问等多种形式来养成勤于置疑的好习惯,并会不断提高置疑的质量,进而形成终身受用的求异和创新的意识。
关键词:民主 自我发问 导问 勤于置疑
自主创新学习作为创新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已被许多教师接受并在教学中积极地探索实施。但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多教师感到无从入手。我校进行了“语文自主创新学习”的实验与研究,从引导学生积极置疑问难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下边就谈谈我们的几点做法,以期对语文教学在方法上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创设和谐的置疑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关键。首先,让学生鼓起“问”的勇气。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使之敢于发问。面对大胆置疑的每一名学生,教师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使学生从教师的充分尊重中受到支持和鼓励,从而消除胆怯或自卑心理。若教师在教学中过于严肃,板着脸上课,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导致有话不敢说,有疑不敢问。尤其在鼓励学生置疑的初期,学生可能提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教师更需要有宽阔无私的胸怀和循循善诱的态度,引导学生实现由“敢问”到“乐问”。
其次,要给学生“问”的机会。教师备课要深挖教材,但授课时要留有余地,切不可只顾自己一吐为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留取充裕的时间给学生,让其置疑问难。有人担心在课堂上允许学生自由发问,会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证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随着学生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知识能力的增长,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训练初期的“损失”会失而复得,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科学训练,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学生能提出与学习目标相符合的问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中学生既有独立的倾向和要求,也有一定的依赖性,特别是长期的封闭式教学,使学生
1、从“自我发问”入手
教师没有教的内容,学生是容易提出问题的。因此对新课文可让学生在自学中自我发问: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问题虽简单,但是由学生提出,与教师的提问有质的不同。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提出问题,便使自己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了。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并尝试解决,学生仍是被动思考。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利于督促学生分析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会置疑的方法和养成发疑启问的习惯。
2、鼓励学生“不懂就问”
经过“自我发问”阶段训练后,学生懂得了怎样围绕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此时就要鼓励学生“更上一层楼”,有看不懂的内容,想不出的原因,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要把自己的见解或观点及时提出讨论。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激发学生置疑求解的愿望和热情。对那些富于挑战性多疑善问的学生,就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切不可简单视之为“钻牛角尖”,压抑学生的异议和个人见解。
3、教师要善于“导问”
学生由不会问到善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一种新的行为形成和塑造的过程,需要不断得到来自教师的强化。因此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提问。我们的几点做法是:
(1)逼学生提问: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有问题也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教师“逼”。我们的一位教师讲新课,就这样“逼”过学生:这课文到底是谁学?学生说自己。这位教师接着说,不懂才学,不懂才问,你们没问题教师也不用教了。让学生明白:课文学习的进步并不是老师的“讲”而是自己的“问”。学生一旦提出问题,但怎样解答,又往往寄望于教师。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是鼓励他们继续思考、研究、切磋,以让学生在体验思考乐趣的同时,享受思想的成果。
(2)通过多种形式来引导置疑: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置疑的意识和习惯,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组织形式。如小组互问,以小组为单位来提出问题并向其他小组发问。这样小组间挑战此起彼伏,新问题,新观点层出不穷,课堂气氛活跃。由于问题来源于小组的讨论,质量相对较高。再如课堂抢问。这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结束后留出一定的时间,教师鼓励学生:谁能提一个好问题?经常采用这种做法,能使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并形成思维的批判性。如我在讲《孔乙己》时,在自由时间内,学生纷纷置疑《孔乙己》的酒店掌柜,有的认为掌柜惟利是图、自私冷漠;而有的则认为掌柜存有善良之心,理由是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掌柜没有先用那四文钱来抵帐,而是让孔乙己喝上了热热的酒。这些问题如此新颖、如此尖刻,的确闪耀着创造的火花。
(3)把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业:传统的“当堂问题,当堂解决”,追求一种“大圆满”,这实际上是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到教师和教科书上,对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求异思维的发展是不利的。再者,课堂上时间有限,学生可能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较肤浅,甚至没有勇气向教师发问。为此我们要求学生把一节课或一篇课文中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交。如学习《台阶》后,有的学生经过分析在作业本上提出:父亲造好高台阶新房后,觉得不对劲,原因是不是父亲失去奋斗目标?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养成深入探究的习惯,另外可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可谓一举多得。
“导问”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因势利导,灵活运用。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勤于置疑的好习惯,并会不断提高置疑的质量,进而形成终身受用的求异和创新的意识。
在鼓励学生置疑求问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应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
提倡学生置疑求问,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知识修养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善于处理放与收、问与答、个体与全体、学生与教材等几方面的关系,既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又不能浪费时间,做到忙而不乱,高质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2、应面向全体学生
在鼓励置疑时,必须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不能因差生提不出问题或提的问题肤浅而冷落他们。教师应细心观察差生,鼓励他们大胆置疑,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起得到发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