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

        摘 要:教育是塑造人类心灵的系统性工程,是人与人灵魂的交往。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以及人们对学生创造性和个性发展的追求,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成分——心理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并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以健康的心理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教师 心理素质 健康水平 素质教育
        一、研究现状与背景分析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70%的教师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专家们分析,其首要原因是“工作繁重,心理压力大”。缓解教师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社会意义。
        二、影响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因分析
        1.主观上的高期望与客观上的低定位,导致心理失衡,这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所导致的。教师在现实中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及工作条件差等,加之社会对其要求又很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教师内心就会产生较严重的失落感、挫折感,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
        2.高负荷的工作任务和生活压力,导致心理负担过重。一是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过长;二是任务繁杂且重;三是各种评比压力重。 如工作业绩、创造发明、科研成果等等,常使得他们左右为难,内心痛苦难言。
        3.学校的工作安排及评价不当,易使教师产生压抑感。据调查:29%的教师认为学校人际关系不正常,一些校长搞“一言堂”、“家长制”,在学校谁能给领导送礼和办事,谁就能受重用,而工作埋头苦干、性格耿直的人就得不到应有的表彰和重视。这人为地造成了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使一部分人内心压抑,无法安心工作,也使之对同事、领导易产生不信任感,造成各种矛盾。 
        4.学生管理难度的加大,是导致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再加上学生纪律观念偏差,给学生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这肯定会影响学生在教师心中的形象;反过来,也会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疲惫不堪和师生关系的恶化是密切相关的。
        三、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途径
        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应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三者相互结合、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地有效。 1.社会支持是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及健康水平的前提。从社会管理角度看,各级管理部门应当为教师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减少因角色冲突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要将“科教兴国”落实到具体处,尽可能地提高教师的工资额度,正视教师的劳动价值,以缓解教师的心理冲突。
        2.学校环境的优化是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保障。学校环境特别是人际环境不仅影响着教师之间的交往效果和心理满意度,而且还影响着学校集体的巩固和组织效能的发挥。一是学校领导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学校要尽可能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解决教师的一些实际困难,使教师安心工作;三是尽可能地增加一些教师进修的机会。
        3.教师自身的调适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要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著名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认识到教师中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本人、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配合,教师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大的提高。教师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全面推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