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家揭秘尖子生10大学习生活习惯
1、以学为先。
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理应先于娱乐,一心向学,气定神闲,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忘我备战。
2、随处学习。
善用零碎时间,每天在晨跑中、吃饭时、课间、课前、休息前等零碎时间里记忆词语,背诵公式,破解疑难,调整情绪。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学会见缝插针利用好空余时间,经过日积月累,效果很可观。
3、讲究条理。
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书立或指向装好,分类存放,避免用时东翻西找。每天有天计划,每周有周计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做事,不一暴十寒。
4、学会阅读。
学会速读和精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或者一个单元的目录、图解和插图,提前了解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阅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特别要弄懂知识的起点和终点,梳理好知识要点。
5、合理安排。
该做啥时就做啥,在合理的时候做合理的事情,不背道而驰。比如抓课堂效率,当堂听,当堂记,当堂理解,不理解的话课下或者当天找时间主动找老师请教,做到堂堂清。比如利用好时间,勉励自己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到日日清。比如能够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动静相宜。比如坚持紧跟老师步伐复习,不误入歧途。比如坚持勤睁眼常开口,对课本上的东西多看,对未懂的内容能多问。
6、善做笔记。
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不是事无巨细全盘记录,特别善于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课本上没有的东西特别是思维方法更是认真记录。能及时整理笔记,对老师强调的重要知识点格外注意,特别注意让知识系统化,积极思考能解决什麽问题。
7、作业规范。
认真审题,冷静应答,把每次作业当作 高考(微博) ,作业工整,步骤齐全,术语规范,表述严谨。规范不仅训练仔细认真品质,更能养成细心用心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潜能。
8、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这一条是重中之重,应贯穿于听课、做作业、复习等各个阶段。比如:做完一道题后,要对答案,这里应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要弄清这道题考的是什么,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怎样才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9、学习互助。
与同学开心地相处,遇事不斤斤计较,宽容豁达;珍视同学间的友谊,在学习中互相支持和帮助,经常一起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有了这种和谐的同学关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10、自我调整。
不回避问题,遇到问题能通过找老师或者同学或者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节,摒弃外界和自身的压力,自觉地放下思想包袱,化压力为动力,不管是课业繁重还是轻松顺利时,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地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在这样不断的积极心理暗示下,信心值就不断上升,从一点信心都没有逐渐到有了坚强的不可动摇的信心,通过努力,去想了、去做了。
一、溺爱型
家长过分你溺爱自己的孩子,表现在动辄就给孩子请病假;除了学习,任何“劳动”都不给孩子做,舍不给孩子“吃苦”,如最基本的洗袜子都不要求孩子自己做;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成绩,方式一概都是钱;包庇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出问题第一次请他们来沟通配合教育时,他出于礼貌会积极配合老师。但他们会强调他的孩子以前是多么的听话,老师是多么的喜欢,成绩是如何的出色。他是真实的告诉老师孩子以前的情况,好让老师了解学生,以便教育呢(不否定家长有真诚反映实情的一面)?还是有言外之意:他的孩子之所以现在出问题是老师没本事?可能家长还会真诚的告诉老师,他为孩子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现在他也很无奈。
当第二次在请他来时,他随即就显得不耐烦,更有甚者就会当着老师的面公然包庇孩子,言外还有指责老师的不是。这样一来立即就导致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前功尽弃,毫无效果。
二、显富型
有的家长会在老师面前有意的显富,“家里有多少栋别墅了,或是又开着啥店啥公司了,一天的收入又是好多万了……”当然,显富的话后,总不会忘了加一句:“有空来家里坐坐或有空出去坐坐。”我还曾遇到过带着秘书扛着墨镜,进门就直呼老师姓名的。真不知道他是来显富的,还是来配合老师教育孩子的。我一个穷教书的,我缺钱,但我不羡慕你的钱,我有不可触及的做人的原则。
三、摆权型
这是最让人讨厌的。这种家长在老师面前会千方百计“透露”他跟某某市长,某某局长关系不错。我就一个穷教书的,市长、局长甚至是国家主席又与我何干?讨厌之极的是他暗示他与学校某某领导是朋友,言外之意是善意提醒?还是警告?我一个穷教书的,我不畏权,我有不容侵犯的职业道德底线。
四、“无理”取闹型
这种家长往往只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无可厚非),不顾及别家的孩子,更不顾及老师。当着孩子和老师的面动辄就埋怨别家孩子的不是;动辄就“委婉” 向老师提建议;动辄就“善意”的指出学校的某某规章制度是如何如何的不合理;动辄就不分亲红皂白的教育(骂)孩子,让老师做不能插嘴的听客,大有今天老师请他来就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给他带来的莫大的耻辱。不讲方法,不顾及孩子的感受,不知事情的缘由,好似老师把他请来就是看他如何教育孩子似的。这样“无理”取闹式的发一通火有用吗?这不仅不利于孩子问题的解决,反而还导致老师和学生关系的紧张(学生怕老师向家长“告状”)。
有的家长从不与老师联系,这可能就会导致老师也无法与家长联系上。好似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是交给了学校,就全是老师的责任。往往老师要为这样的孩子的安全提心吊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