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早恋不能围追堵截 性教育可坦荡荡
人物简介:陈一筠,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一筠接受专访
近日举行的“中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讨会”发布调查报告显示,41%的中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渠道集中在网络,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社交网络和论坛等。
“加强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刻不容缓。”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一筠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现在还没有性教育,只有健康教育或者青春期教育,性教育也可以坦坦荡荡,不要遮遮掩掩。
现状:
羞于启齿是性教育绊脚石
记者:对青少年青春期的性教育一直是家长头疼的问题,也是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您如何看待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陈一筠:我国研究性教育的专家集中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还停留在生理层面。实际上,性教育应该和人文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结合,关系到精神人格、文化道德、社会价值等多方面。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处在拓荒阶段,已经青黄不接,专业做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很少。我现在已经73岁了,身边最年轻的研究伙伴也是50多岁。严格意义上来说,中国没有性教育,只有健康教育,或者青春期教育,普及的是一些基本的性知识和道德教育,不是在社会人文的层面进行,这样的性教育是不成功的。
记者:我国推进青少年性教育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陈一筠:数据显示,目前青少年“性待业期”延长,青少年12~14岁进入青春期,但到结婚还要经历10到15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待婚期”和“性待业期”。而这段时间青少年的性教育却常常处于空缺状态。
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大,人们总觉得性是一个难以启齿话题。在家庭,家长观念滞后,对于性的话题羞于启齿,认为性是无师自通,或者担心刺激孩子早熟。同时,不少家长本身也不具备青春期性知识。
学校方面也疏于性教育,性的话题在学校层面的教育推进很有难度,而相关教育部门本身的观念也有待打开,性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引入,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有限。
建议:
性教育家庭为主学校为辅
记者:您对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意见?
陈一筠:家庭在我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要给家长开展性教育,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现在剩男剩女增多,一方面是社会压力的原因,我觉得另一个方面,是因为缺乏性教育的后果。
青春期性教育应该以家庭教育为主,因为性教育在心理交流和行为指导上具有隐私性和个体性,父母与孩子单独面对面进行最适宜。而且家庭环境具有自然性及亲和性,不紧张,安全保密,家庭更易于把握适时、适度的原则。此外,父母平素要保持与孩子朋友式交谈的良好习惯,建立宽松和谐的家庭气氛。
学校应该承担青少年性教育的辅助教育责任,将性教育作为一般知识的规模传授,对于孩子已发生的性问题,学校应与家长共同协商后,采取一致的态度和积极的办法处理,避免发生意外。
至少应该传播五方面知识
记者: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教育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陈一筠:由于青春期的年龄跨度较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要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针对青少年需知、已知和未知的实际情况,决定什么年龄段讲到什么程度。把给大学生讲的内容去给小学生讲,当然是不适宜的。
青春期性教育应该传播至少5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是提供关于人具有性潜能的科学而准确的信息,包括人的性器官与生殖系统、性发育、性取向与性别、性病、艾滋病预防等。
其次,要提供性价值观与性态度的教育,帮助青少年科学地认识什么是少男少女之间健康而文明的关系,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
第三是通过参与式教育和训练实践,使青少年学会两性之间的尊重、平等,获得两性交往的技能,包括沟通、做选择、应对朋辈压力,评价媒体信息以及建立诚信的友情关系。
四是教育青少年在性的表达与行动中对自己和对他人高度负责,包括洁身自爱、拒绝不成熟的性关系,维护自己与他人的性尊严与性健康。
最后,避孕、计划生育以及做父母的责任,也应成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不能等到男女结婚和生育时再去讲解这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不是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做夫妻和做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为什么不需要事先学习呢?
精彩观点
1 青春期性教育不能站在前面挡住,不能站在后面拖住,要站在两边扶住。
2 家长应鼓励异性交往——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处于智力发育期的男女交往能形成智力的互补。
3 尽管现在社会提倡多元化,各种性观念层出不穷。但你总要考虑你行为、观念的发布对绝大多数民众是有好处还是坏处。我们要从后果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4 性有四种功能:生殖、愉悦、表达爱情、增进健康,生殖和愉悦是动物本能,不少言论夸大性的娱乐功能,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观念都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特别关注
家长对早恋不能围追堵截
记者:谈到青少年的性教育就不得不谈“早恋”的问题,有的家长谈到孩子早恋就深恶痛绝。请问您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陈一筠:在孩子青春成熟期和人格成长期,异性之间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这种交往担负着恋前训练和婚前准备的重要任务,是孩子们不可被剥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遗憾的是,仍有太多家长和老师还在用“早恋”这根大棒围追堵截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其结果是适得其反。须知,禁忌只能加剧饥渴感。
少男少女处在十多年的“性待业期”,性冲动、性压力甚至“性风暴”困扰着孩子,如果他们没有正大光明的途径去缓释,就会从歪门邪道上去爆发。事实上,少男少女的交往既可以愉悦双方的身心,增进健康,又能完成第二次“断乳期”,避免恋父或恋母情结的出现。早期的交往是今后恋爱、择偶的一个练习。早练习可以避免青少年今后将爱情和婚姻当成练习本。家长应鼓励异性交往——男性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女性擅长形象思维,处于智力发育期的男女交往能形成智力的互补。
在少男少女的交往中,家长不应挡在前面,也不应拖后腿,而应该站在孩子旁边,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性观念。孩子有了科学的性观念后,才能对网络上的性讨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不被其左右。
支招
正确引导抵制错误性观念
记者:不少人认为,现在青少年形成的错误性观念,是五花八门的色情信息造成的,您怎么看这一说法?
陈一筠:当下社会,确实在网上等各种渠道传递着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暴露出我们与性相关的科学教育知识缺少。性的娱乐功能被极大夸张,社会性减弱。其实,性有四种功能:生殖、愉悦、表达爱情、增进健康,而生殖和愉悦是动物本能。不少言论极大地夸张了性的娱乐功能,与之类似,嫖娼也是为了娱乐,一些换妻的人也是为了快乐,这些言论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性观念都有极大的负面作用。
现在,少女怀孕堕胎低龄化愈发严重,11岁做人流,12岁大月份引产,13岁生下足月的胎儿,甚至已有9岁少女堕胎的案例。同时,艾滋病肆虐,威胁青少年的健康与生命。此外,不成熟的性关系,也给少男少女留下诸多心理隐患。
尽管现在社会提倡多元化,各种性观念层出不穷。但你总要考虑你行为、观念的发布对绝大多数民众是有好处还是坏处。我们要从后果上去思考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