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自学4门外语出哲学散文集 欲夺诺奖

       “当世界认识我时,世界也将通过我而认识它自己。”这是一个90后大学生的哲思,昨天上午,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周振宇发布了他的哲学散文集《发言者》,而他的所学专业是英语。在很多非哲学系的学生看来,哲学有点枯燥无味,但对1992年出生的南通小伙周振宇来说,哲学却是挚爱。

  对于周振宇“跨界”出书的这一举动,大家并不意外。因为大学三年里,周振宇已经做出了太多同龄人难以企及的一些事:自学德语、法语、希腊语、日语,一次性通过高级英语口译考试,总分120分的托福考了113分,先后到镇江、宁波的新东方学校任教,成为“名师”,同学都崇拜地叫周振宇“大神”。

  “这样一本哲学散文,主要是我对信仰、爱情、自由、死亡、道德、美、写作多种问题的独立思考。”周振宇想要写书、出书,不是在大学才有的念头,从高中开始,他就开始尝试写作哲学长诗,严重偏科的他在高考前的一个月还在纠结:是参加高考还是当个作家?最后迫于家庭的压力才选择了高考。

  周振宇从一个普通的学生变为哲学的痴迷者,走过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初三时,个性张扬的周振宇在新的班级里由于过于标新立异,遭到了全班同学的抵触,“当时我一蹶不振,成绩也下滑得厉害,最严重的时候还去医院接受过心理治疗。”

  幸运的是,周振宇从心理低潮期走了出来。初三暑假那年,他第一次接触到尼采、康德、叔本华,“原来世界上有这么有力量的思想!”惊奇之余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经典哲学著作,他也把自己的个人体验和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思想和心理上都变得更加成熟。

  曾遭全班抵触

  不得不接受心理治疗

  痴迷

  联系20多家出版社未果

  学校主动资助

  出书

  这本哲学散文集,由哲学散论、片段和格言、诗歌三部分组成,共十五万余字,周振宇用近四年时间写成。书中的第一首诗歌是在高一写的,最后一篇文章则是在大一完成的。在书中,周振宇旁征博引,哲学大(微博)家、各国文豪的观点和思想信手拈来,还不时调侃一下名人,“我思考,我痛苦;我痛苦,我存在;故而我思故我在。”

  “这本书的创作严重影响了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我差点为之放弃高考,甚至高考考场里我也还在构思。在这期间我受到很多人包括亲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周振宇说,“最痛苦的煎熬还来自于创作本身,灵感的时断时续构成了我生活中最强烈的矛盾来源,当然这种创作本身成为了创作素材,我都把它们写进了我的书中。”

  大学是周振宇真正开始学习的地方,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开放自由的校园氛围让周振宇如鱼得水。仅用了大一下学期短短半年时间,周振宇就创作了七万余字书稿,加上高中时创作的一万余字作品,准备集结出版,他以为只要把书写完了就能出版,并被世人接受、认可。

  “写完的时候特别兴奋,一下子就在网上投了二十多家出版社,只有一个出版社回了封邮件,说觉得我写得不错,但他们是出学术类的,不出文学类的。”

  周振宇第一次遇到了现实的阻碍,他预想到要等工作后才有钱自己出书;然而,周振宇又非常幸运,就在他为推迟出书失落的时候,他所在的外国语学院得知了这一情况,为周振宇买单,从有限的工作经费中拨出近三万元支持新书的出版。

  周振宇说自己在高中是一个悲催的“吊丝”,一个人默默地写作,少有人阅读和分享,是大学给了他表达观点和延伸知识的空间。“我写书不是为了留名,而想留下思想释放的印记。”周振宇说,电影《盗梦空间》提到,思想是最富有粘着性的东西,他很有感触,“写作就是思想凝结的过程,不是为了产生某种思想,而是为了摆脱思想,让思想成为作品,从母体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周振宇在完成新书的同时,又在着手第二本书《尼采和庄子》的写作。

  和周振宇交流过英语的人都会说他是个“小超人”,有着超凡的语言学习天赋。说来奇怪,平时和人交流的时候,周振宇说话显得口齿不清,可是一旦说起英语来,就变得口若悬河、激情四射。

  他学习语言的方法是阅读原文。早在高中的时候,爱读书的周振宇就读过了原文版《红与黑》《老人与海》《瓦尔登湖》,阅读原文让他收获了丰富的词汇量和理解英语长短句的能力,他开始理解英语的语言美,开始设身处地地用英语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在自学德语时,周振宇也是如法炮制,学习了三个月德语后就开始阅读《共产党宣言》等德文原著。

  “人脑应该学会转动,但应自转而不是公转。”“某种意义上,勇气比智力和耐力更加重要。”“追求卓越,成功自会而来。”这是周振宇自创的三句座右铭。他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他不参加任何考试辅导班,付出的都是默默、无人知晓的努力。

  大二时备考高级口译,周振宇貌似没有专门练习,但是考前两个月里,300多页的官方教材被翻了无数遍,在走路、吃饭、上课的任何时候都会在心里把别人的话当作同音传译,在路上看到一则广告、一句标语,也会下意识地翻译,甚至从网上找到了历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视频,译到和现场翻译95%相同才肯罢休。

  超人的背后

  努力是隐形的翅膀

  好学

  “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证明自己。”去年11月,还是大二学生的周振宇经过选拔和培训进入镇江新东方,主讲SAT课程,一对一的授课对他而言挑战不大,今年暑假,他被选拔到宁波新东方,主讲托福、六级、考研词汇,给一大帮年龄比他大的人上课。

  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周振宇第一次感到了职场的巨大压力,追求卓越的他要以巨大的气场、更多的上课信息量,让学生感觉到他真的有“料”。在宁波的一个半月时间里,虽然经常一天都要上8小时的课,周振宇晚上还要备课到凌晨一点多,早晨六点不到就又起床继续备课。“学英语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方法,就像一场头脑风暴。”上过课的学生都这么说。现在,周振宇自创的词根记忆法已经小有名气,学生都心服口服地说他很“牛”。

  日常生活中,周振宇和普通大学生一样,喜欢打游戏、看电影、健身、玩高科技产品,在客运公司工作的父母尽可能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周振宇坦言,自己在生活上不是特别节俭和刻苦,但在学习和人生目标上绝对是非常勤奋和努力的。

  他上的课

  就像一场“头脑风暴”

  讲课

  毕业想出国

  还试图建自己的哲学体系

  规划

  “可能会有人好奇为什么我能做这么多事情,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勇气永远比才气重要。没有对学习的宏伟目标,那么要实现这些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周振宇表示,他还很年轻,想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接受,对于这本书,“我试图在其中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我想把我的体系命名为‘新唯美主义’。或许有人会认为建立所谓的哲学体系属于狂人之语,但我想如果中国人哪一天再出一个孔子、老子那样的创立体系的人来,中国人的复兴之路也就真正实现了。我绝对不敢自比孔子老子,但我至少勇敢地跨出了一步,我宁可现在被人骂作幼稚狂妄,也不愿老来墨守成规。”

  周振宇称,自己并无刻意去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他抓住每一分每一秒,比如吃饭、走路的时间学习、思考。

  刚上大学时周振宇有三个目标:学四门外语,出书,找个女朋友。 如今这三个目标都已经达成,他又给自己定了一个全新的追求目标:申请全额奖学金去美国读研。

  不过,周振宇向记者坦言,他的真正目标是当一个哲学家兼作家,另外他还谈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用我的思想去表达出一种美,用哲学去表达文学,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概念现在对我来说当然是很遥远,但我想不是没有可能。”

  “语”众不同

  周振宇的微论点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一个90后大学生的哲思,我强调90后这个概念是想让大家知道90后并不意味着肤浅、幼稚、赶潮流。我想人真正的差别在于个人的气质性情,而不在于代与代之间的年龄间隔。”

  “人生是一场谁也不想到达目的地的旅程,因为这目的地就是死亡,人们之所以应当注重沿途的风景,并非因为这目的地的到达是不确定的,而是因为到达目的地是不可避免的。”

  “人们将脱离群体的个体称作孤独的人,但对孤独的人自己而言,孤独并非是由个体无法融入群体所致,而是由个体无法寻找到一个与自己相同并能产生共鸣的另一个个体所致。”

  “为你的失败找理由,但不要找一个失败的理由。”

  “比奇迹更为神奇的是,奇迹降临于自己身上。”

  “不是缘分让我遇见你,是遇见你之后,一切都成了缘分。”

  老师评价

  一个孤独的

  未曾举手的发言者

  “他有很高的语言学习天赋,比同龄大学生要成熟许多,尤其是在思想层面。”江大英语系副教授苏建红这么评价,在他不走寻常路的背后,是一个爱思考、有思想的90后大学生缩影,也是一个孤独的未曾举手的发言者形象。

  江大外国语学院院长陈红从1年多前开始频繁听到“周振宇”这个名字,“很多院系的老师、辅导员在聊天时都会提到他,说对他的思想、文字印象深刻,还听说他有一部没有出版的书稿。”陈红开始慢慢得知周振宇的“神奇”。

  对于学院资助出书,陈红说,“大学要有颗宽容的心,要支持学生共性发展,也要帮助学生个性成长,学院是学生的家园,学院看到周振宇的才华就像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潜能一样,我们应该推动一下。”陈红表示,他们学院对周振宇有这么一个心愿:“给通才予土壤,给天才予天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