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中学生可学3门外语课
100年前,长沙紫东园(今天的民主后街4号和5号),前清秀才符定一租下两所新建民房开始招生办学,湖南第一所省立中学由此开始了“树人”历程。一百年间,这所学校八迁校址、几经更名,并最终确认为“长沙市一中”;一百年间,8万多名学子走进这扇校门,又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这所百年学堂的历史变迁,只是长沙百年风物流转的一个缩影。在这座城市,我们仍能找到百年前建的铁路、盖的学堂,它们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沙人的生活。让我们从这所百年学堂开始,看看这座城市一百年里的变化。
今年11月18日,这所中学将迎来一百周年校庆。9月4日,长沙市一中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海内外校友发出邀请。年近古稀的马清泽是长沙市一中31任校长中的第29任,对于一中的历史如数家珍,对历任校长的教育思想更是熟记于心。“一中的教育理念是很新派的,早在100年前创建之初,学校就同时开设了3门外语课,后来又在全国率先将中学分为初、高两级,并实行学分制。”
1910年代 中学同时设3门外语课
现在中学多只开设英语一门外语课,可在100年前的长沙市一中,学生们可以学英、德、法三门外语。
1912年,符定一成为长沙市一中第一任校长。他认为,要造就科学人才,必须广泛吸收西方文化,也必须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因此,学校设置的外语教学课时与国文一样,每周6小时;同时开设了英、德、法3个语种,不同班级开设不同语种,符定一自己还兼了国文、英语老师。
符定一最担心在自己学校中有“关系生”,因此他会亲自复审录取生的考卷。看到毛泽东的考试作文,他很惊讶,决定亲自复试这个“乡里伢子”,结果再次被毛泽东的文章打动,决定好好栽培毛泽东。毛泽东入读一中后,符定一给予他语言文字方面诸多指导,又经常为他讲解古典文学作品。符定一后来建议毛泽东去报考师范学校,将来当一名教师。毛泽东采纳建议,不久便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0年代 率先将中学设初、高两级
长沙市一中建校之初,沿用宣统元年学部颁行的学制,文、实(理)分科,学制5年。同年秋,取消文、实分科,学制4年,设初、高两级,为我国分初、高两级之始。1921年,童文豹接任校长进行学制改革,先后请杜威、罗素、陶行知、章太炎来校讲学。
1922年的《湖南省立一中学则》中,严格规定初中每班50人,这与现在动辄六七十人的班级比较,可算是货真价实的小班额教学。当时初高中各科均用学分制,每科每周授课一小时,满一学期者为一学分;实习每周两小时,满一学期者一学分,高中学科又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最高的为高中外语课,修满一学期外语可以得到6个学分,最低的则是初中图画课,每期修满为0.5个学分。
当时的一中学生不仅要修满功课学分,德育科目也有非常具体的要求,童文豹制定了30条操行考查标准,“不做谎语”、“任何失败不灰心”、“交高尚清正的伴侣”均为考查内容。
1930年代 步行一年走进大山继续办学
吴晦华是新中国成立前省一中任职最长的一位校长,他还是当时非常有名的一位地理教师,后因故辞职,仍留校任教,先后在校工作16年。
1938年文夕大火,吴晦华毅然顶着火光,带领全校600多名师生和校工,连夜步行离开长沙城。一路上,女学生们坐船,男学生则挑着箩筐一直步行,期间在宁乡高桥和安化驿头铺曾做短暂停留,最终在一年后走到大山里的安化七星街落脚,在此继续办学。虽然带去的书籍和仪器都很简陋,虽然大家除开穿草鞋就是打赤脚,但能在战乱时代继续读书自是弥足珍贵。前总理朱镕基和弟弟就在七星街读书,两兄弟还经常登台唱戏给大家听,弟弟唱的青衣最受欢迎。
1980年代-1990年代 注重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马清泽是第29任校长。他任职时,学校有不少职工提出,要在学校围墙上安装铁丝网,阻止那些淘气的学生爬围墙,学校的大门也要长期关闭,避免学生上课时间溜出去。马校长一口拒绝:“我是校长,管的是学生,不是管犯人。”就这样,长沙市一中既没有安铁栏杆也没有安铁丝网。
“各种辅导资料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昧着良心摧残民族后代。”马校长很反感大剂量、超负额的教育方式,认为文明习惯的训练、同情品德的教育重要性更甚于课本和考卷。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保持童真,少年儿童一定要保持“玩”的权利和“乐”的情趣。
2000年代 年级排名110名成为北大推荐生
2009年,是北大实名推荐生实施的第一年。现任长沙市一中校长的赵雅茜并没有像大多数校长一样推荐成绩很拔尖的孩子,而是顶着压力推荐了一名全年级排名110名的女生,这位名叫王靖雯的女生是全校学生会主席。赵校长说:“推荐她是因为她有超强的组织能力,超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代表我们一中,我就推荐她。”第二年,王靖雯高考[微博]成绩642分,成功被北大录取。
高考压力压头,不少学校都拼命赶进度,三年高中课程在两年时间内完成,第三年全部用来备战高考。赵校长不同意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了一条规定,所有的高三年级都在“3·15”这一天停上新课,只允许用2个半月时间来复习和备考。
[历史沿革]百年间曾八迁校址
长沙市一中创办于1912年,是在辛亥革命胜利后,由当时新兴的国民政府湖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湖南省最早的省立公办中学,最初校址设在长沙紫东园。此后,湖南省政府又在衡阳和常德各设立了一所省立中学,于是1914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一中学。
之后校名多次变更,先后易名全省高级中学、省立长沙高级中学、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中部等;校址也几经变迁,曾迁荷花池、落星田、贡院坪、书院坪,抗战时期迁宁乡高桥、安化驿头铺、七星街。1946年迁今址长沙小吴门外清水塘畔。1952年由省立一中改现名。
学校校风朴实,人才辈出,毛泽东、朱镕基、周谷城、周立波、杨小凯、谭盾等蜚声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音乐家和16位“两院”院士均先后在此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