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决策的更高角度和更远眼光
2009年,《瞄准就业填志愿》《大学专业分析》等高考志愿系列图书出版后,获得了广大高三考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2011届考生家长孙女士曾评价:“本套图书代表了国内高考志愿咨询领域的最高水平,它不仅讲到了现在流行的平行志愿,还能从更高的角度和更远的眼光提出了实时动态志愿,另外,它抓住了高考志愿填报中最核心的问题,即如何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指导志愿决策。”
是不是国内最高水平我不敢妄言,但我以为,她对本套图书的特色做了比较中肯地评判。确实,我自己写作这套系列图书时,就是这样的立意。我从事现在这一行业并不是从指导学生填报志愿开始的,当时的切入点和契机是2003年大面积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去思考、探索。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我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提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思路,这就是学业规划。即学生应当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所在的学校以及学习的方式进行合理的筹划和安排,以确保毕业后学到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和知识。由此来实现毕业后顺利地就业。从这里出发,自然就提出了中考志愿决策和高考志愿决策的问题。
于是,从一开始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我就提出了选择学校的“二元定位法”,原来的志愿指导,更多地是根据分数选择学校,即根据学生的成绩选择一个最相匹配的、最可能录取的学校。但从学业规划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元定位”,只考虑了成绩对选择学校的影响,而另外“一元”——专业的问题则基本上不予考虑。最多是确定学校后做个测评,选个有兴趣的专业而已。而学业规划指导下的“二元定位法”,则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考志愿决策的基本流程,即首先考虑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然后根据就业目标确定专业,再根据专业选择学校,看哪些学校在所定的专业上有竞争和就业的优势,从这一角度可以选择一批学校,从高分到低分都有;第二步才是根据高考成绩在上面所定的学校和专业范围内具体定位,看哪一所学校的哪个专业最有可能录取。这就是高考志愿决策中“二元定位法”的具体内涵。也是多年来我指导学生决策高考志愿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显然,那位家长深刻地理解了这一点。
另外,笔者既然是从学业规划的角度来看志愿决策,其最高目标自然就不仅仅是考上大学,而在于提高学生的个人发展效率。因此,我更愿意从更高的角度和更远的眼光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于是,我也能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为广大学生服务,这就有了2006年实时动态志愿模式的提出。200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采用了这种最先进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赢得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都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宣传。教育部网站上也曾刊文《内蒙古志愿填报模式好》。
这样的评价自然给予了我无限的信心,我也期待着为高三考生和家长提供更好和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进而把自己的学业规划事业推向进步。于是,我决定把本套图书的2009版再修订一下,重新出版发行。
由于时间仓促及作者水平所限,本书中难免会有缺陷与不足,恳切希望本领域专家学者及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