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频现猝死案 学校体育教育难开展
安全问题外,升学率考核、配套跟不上均在制约校园体育开展
近期,国内多起学生在校运动时猝死事件引发各方关注,多地学校以安全为由取消了中长跑项目。学生的身体素质到底怎么了?校园体育究竟该怎样搞?
14日,南京多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2012—2013年度全国校园足球校长座谈培训班南京站活动;21日,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新闻媒体考察团在宁考察校园体育开展、校园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本报记者全程跟踪采访后推出《聚焦校园体育系列报道》,对我市校园体育发展困境进行剖析,并探寻解困之道。
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主办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自2007年启动,至今已5年。本月14日在宁举行的全国校园足球校长座谈培训班上,我市20多所中小学校长说起校园体育来,还是一肚子苦水。许多校长苦笑道:“现在我们校长碰面,打招呼常用语是‘你最近手头有几个案子’。”
安全问题不是开展校园体育面临的唯一难题,升学率考核、硬件设施跟不上、体育教师专业水平有限等矛盾,都使得“阳光体育”热度不够。
担心“伤不起”,结果越不运动越容易受伤
在全国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年下降的背景下,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足球进校园”等校园体育活动应运而生,但是这些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却成为校方口中的“双刃剑”。
“缺乏运动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差,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在运动时又经常会出状况,”参加校长座谈培训班的瑞金北村小学体育组组长李伟举了个例子,我市某校一名小学生在校独自散步时,腿忽然骨折,当时他没有做任何运动,也没有受到同学的撞击,但家长[微博]依然将责任推给校方,甚至躺在校长办公桌上闹,但调查显示校方没有任何责任。“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万一在学校锻炼时有个磕磕碰碰,一家老小都到学校来讨说法。”与会校长几乎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记者采访发现,对于孩子在学校运动可能发生安全事故,家长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家长认为,孩子放在学校,校方理应对孩子出现的一切状况负责;还有一类家长认为,开展体育运动难免会出现磕碰,南大附属小学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就算孩子在家也难保不会出现状况,只要校方做好保护措施,正确引导,家长也不是不讲道理的。”
害怕“考不好”,多所体育传统学校“不玩了”
十三中曾连续多年获评足球传统学校,现在该校已取消足球这个传统运动项目;现役国手惠若琪的母校二十九中曾是排球传统学校,现在也不“打排球”了;长江路小学以体操传统学校著称,北京奥运会两金得主肖钦是该校毕业生,现在长小也“不玩体操”了……
“无论是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家长的要求,还是生源考虑,学校的升学率永远是最重要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告诉本报记者,“这几年,我们校园足球开展得挺好,但教学质量略有波动,结果去年5个校领导被撤换了4位,就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现在新调来的4位校领导,全部扑在初三学生身上。”
初三是不能“碰”的,成为中学校长们的共识。而初三体育课时经常被主课老师拿去用,也成为各校“公开的秘密”。
此外,什么时间安排自选体育项目也让校方非常烦恼。
一位校长介绍,如安排在下午放学后,担心家长说耽误学习,为此就在中午时段安排学生进行足球练习,“但学生刚吃过饭,哪能跑得起来呢,再加上怕影响下午的主课,在踢球时还不能出汗,所以只能在操场上跑跑位而已。”
配套“不给力”,不少学校没操场、缺体育老师
21日,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新闻媒体考察团在宁考察校园体育开展情况。游府西街小学学生在校内操场表演的排球操,让来自北京的媒体记者们赞不绝口。
像游小这样地处闹市还有比较宽敞的运动场地的中小学校,在南京并不多见。
“我市不少名校由于身处老城区,深受场地限制,硬件发展成为开展校园体育的软肋。”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赵贵林告诉记者,如琅琊路小学至今还没有操场,学生只能在马路上上体育课。
许多校址在老城区的中小学校长对于江宁等地学校的硬件条件非常羡慕,“螺蛳壳里做道场,许多想踢足球的学生只能凑合着在篮球场踢上几脚。能有个篮球场,也算不错了。”
除了硬件上的不足外,体育老师缺编、专业水平差也在阻碍校园体育的顺利开展。
据教育部体卫艺司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整体超编100多万,但体育教师缺编30多万,有的学校,一个语文老师编制可以配3个语文老师,而3个体育老师编制都不一定配得了1个体育老师。有媒体曾报道,南京一所省级实验小学,五名体育老师中有三名都是半路出家的,有一个是数学老师兼任的。
对此,赵贵林表示,南京体育教师人才确实也挺紧张。一些中小学校长表示,学校的体育老师只能对学生进行一般体育课程的指导,如果学生想在足球、篮球等项目上有所提高,授课老师的专业能力就明显跟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