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八词”雷同校训后的高校发展道路

  据《武汉晨报》报道,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记者搜罗整理了武汉本地39所大专院校的校训发现,“求实”、“创新”、“厚德”、“博学”雷同率较高,其中有11所学校校训竟都出现了“创新”一词。  而与此相对的是,超六成大学生直言对校训“不感冒”,认为只是“摆设”。

  这真是一个荒诞的现实:虽然一些大学的校训中写着“创新”,但这些校训却并无创新之词,反倒像是“抄袭之作”。

  有人在微博上也发起过提问:你还记得你所读大学的校训吗?许多网友的回答是,已经和其他大学的校训搞混了。这还不是最搞笑的。假如问一些大学教授同样的问题,相信许多大学教授也回答不出来。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的校训已经严重趋同化,没有个性,没有创意,死气沉沉,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吸引力。

  校训应是最能反映一所学校特点和个性的标语。可是,如果一所大学的校训和其他许多大学的校训,都既“形似”又“神似”,那么,这所大学的未来状况,想必也不那么令人期待。正如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所说,“现在的大学自己都没搞清楚自身有什么特点,没有独特的校园文化,所以只有一味地把时髦、前沿的词往校训里面加,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的肤浅理解和认识”,因此,不妨这样理解,当下的大学校训,已经沦为许多大学的形象工程和文字游戏。只要凑够4个词8个字,制成标语往楼上一立,往饭卡上一印,大学就有了校训。

  至于大学校训趋同化的原因,笔者认为至少有三条:

  一者,当下大学行政化严重,官员当道,不懂大学教育的官员喜欢成为这种看似高技术含量文字游戏的主角,喜欢以自己的结晶“彪炳千秋”;二者,高校发展束缚太多,除了提“创新”,就是“博学”,很少有学校主动涉及“学术独立”、“批判社会”这些敏感的领域,这大大限制了大学校训的深度和广度;三者,我国大学历史不长,没有典故,也没有大师,大学只有大楼,也迷恋大楼,因此,只能找文字来凑,而不是发现发掘自己的个性。

  大学校训趋同化,是大学趋同化的一个表现。不是每一所学校都经历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因此,谈“民主”、“科学”、“爱国”和“进步”的只有一个北京大学;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有梁启超这样的学术大师,更不会有《论君子》这样的传世佳作,更不会有大学敢提“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但这并非大学校训无个性的理由。

  西方许多大学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可人家的校训,却仍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据说有20多条校训,而每一条校训,无论在美国高校范围内,还在是全球高校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足以见得,大学校训并非只有那几个字词,想要做到“美貌”与“智慧”并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也并非多难的事。

  大学校训如此趋同,是大学发展、大学建设没有诚意的表现,更是当下大学官员对于大学发展没有思路没有看法的表现。他们把大学校训当成一个筐,把一些时髦的前沿的词汇,都往里装,却从来不思考,这些词对一所大学的真正涵义。

  让人担心的是,大学校训如此不靠谱,大学人又如何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和学术目标?王传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