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新课标的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2011年新课标的颁布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本文主要就课标的变化及其对今后教学的启示谈点不成熟的拙见,期望能与大家共享。

一、新课标的变化

        (一)新课标变化的主要内容:

         本次新课标修改的幅度较大,内容变化既深且广,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与课程设计思路部分突出强调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以初中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基础,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初中生成长过程中要处理的关系为经,以道德、法律、心理健康以及国情等内容为纬的教育要求。

         二是在课程教学目标上的变化。在总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方向性要求,而分类目标方面则重点体现了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公民意识及独立自主意识能力的培养。此外,在国情教育方面则要求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新要求的理解。

        三是课程内容标准的主要变化。

        变化一:强调初中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青春期成长的美好感知,学会自尊自强,强化学生自我救助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做到学法知法,牢固树立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意识,明确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并懂得和形成利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变化二:在社会关系的认知及处理技巧能力方面,重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加强团队意识培养,增强集体荣誉感,体会团结的力量,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生活幸福感。在交往中,增强与家人的交流与沟通,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归宿感,努力与家人一起共同培养家庭美德,促进代际文化交流互动,填平自己与家人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心理鸿沟。懂得尊重和帮助他人,学会理解和宽容并加强基础的法律权利与义务意识。

        变化三:在我与国家、社会方面亦有显著变化。

        首先,在个体自我与国家方面,要切实体会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意义,初步了解增强区域与城乡发展协调性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目标的的一项重要要求。既要牢固树立努力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意识,同时也要开阔视野,牢固树立全球化的观念意识,在传统的传承与弘扬中与时俱进,塑造开放的胸怀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其次,在个体自我与社会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克服厌学情绪,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学习动机;了解不同职业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并知道履行责任不是口头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的付出;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意识及初步的相关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最后,加强法律与秩序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宪法意识。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一切机关、组织以及全体公民必须严格恪守的最高行为准则;加强学生的公民权利意识培养,让他们学会行使自己所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同时知道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妨害公共管理秩序等行为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懂得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初步了解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二)新课标变化的原因

        通过对新课标变化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看出,其变化基本集中在法律意识、环保意识、自我意识、集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国家意识几大方面。应该说变化所涵盖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就其具体的内容修改变动而言,基本反映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与时俱进,积极顺应社会与时代发展要求,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自我修复的演进逻辑。

        第一,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推进我国依法治国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然而,在每一历史时期都有治国理政的法律法规,如《唐律》《大明律例》《大清律例》等,但在实际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常常出现律法悬置的现象,尤其是在皇朝末期。即便是1949年建国至今的7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亦难免带有较为浓重的人治色彩。且不论毛泽东时期领袖意识决定一切的年代,就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推行了30多年的今天,不也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现象吗?所以,在时下的中国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稳步推进依法治国不仅紧迫,也任重而道远。邓小平有言:“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依法治国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法律教育也应该加强其教育提前期。本次新课标法律意识教育部分的新变化较为充分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要求,契合了当下初中生成长的社会要求。

        第二,加强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一新变化,无疑暗合了我国经济改革发展到现在开始进入政治改革深水区的社会动脉。我国政治制度改革的目标无疑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而民主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健全的公民社会是实现民主的坚实社会基础,而健全的现代公民意识是孕育出完整的公民社会的根本前提。因此,中国要稳步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必须先做足、做好公民意识培养这一基本功课。初中阶段是个体独立意识、独立人格开始迅速发展的成长阶段,所以切实加强中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便是当下政治经济改革逐步深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加强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题中之意。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要成功推进全球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尤其是对地球母亲要有一份强烈的尊重与爱护之心。

        第四、强调培养集体意识与团队精神体现了当下初中生独生子女多而形成的自私、孤独、封闭的普遍心理的一种健康调整。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人都不是作为个体的孤立存在,在现代社会更如此。随着知识的不断膨胀爆炸、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国家社会意识及责任,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大国心态、培育大国公民的必然要求。

二、新课标变化的教学启示

        新课标的颁发所带来的新变化使得我们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不能再墨守成规,应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活动中根据其新要求采取新内容、新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就本人而言,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学生心理特征及时代精神的理解,顺应新课标的新要求,在教学方面应该做好下面的几项工作:

        一是加强宪法、环境保护法、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秩序法律知识的课堂宣讲力度,并联合校团委、政教处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如举办法律知识小竞赛、法律手抄报等。

        二是努力开辟第二课堂,比如在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周末到街上当环卫义工,或组织他们观看相关的环保电影等。

       三是多采取课堂辩论或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填鸭式灌输教育模式转到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思考和讨论中来,以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

       四是以雷锋连为榜样,多开展集体做好事活动,比如,周末或月末到地方敬老院去做义工,可以班为单位,亦可以组为单位,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培养他们积德行善的意识习惯,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将课堂教学划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让他们把课堂中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活用到现实的思想品德实践中去,以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学科知识的学习最终指向的是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注重思想品德知识教学的同时,更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重视学生基础性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求,运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通过亲身体验与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