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度“榜样家长”的教育经

 2012年12月6日,新浪网教育频道主办2012中国教育盛典,其中特别评选“2012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奖项,十余万网友通过微博参与评选与讨论,最终这一奖项由尹建莉、晨雾、王人平、小巫四位家长获得。不久前,本报记者采访了这4位榜样家长,听他们娓娓讲述了各自摸索到的最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现将精髓摘录如下,以期与读者一起分享。

  发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成长方式

  如今“70后”“80后”,大多已为人父母,其中一部分人通过微博传播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方式,拥有独特教育观念并亲力亲为投身传播正确理念,从而成为草根专家。

  这次获得“2012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奖项的4位家长都是靠自己的摸索,寻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尹建莉是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学者,她出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是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网友晨雾发布高考相关博客5500多篇,为高三家长义务解答填报志愿问题,被网友称为“最贴近家长的志愿专家”;3岁孩子的年轻父亲王人平拥有20万粉丝,他提倡家庭教育应该强调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小巫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对“中国式家庭教育”进行探讨,倡导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初为父母的网友得到实质性帮助。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孩子学习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榜样,直接影响子女的人格成长和价值观的形成。谈到父母对孩子成长的引导,最近以自己和两岁儿子真实生活为基础创作出版《全世界两岁》一书的亲子教育作家张杰认为,面对3岁的儿子,即使能讲出大道理他也肯定听不懂。因此,在这个阶段还是身教胜于言传,家长行为方式的提升会对孩子性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以“勤俭”、“尊重”两个美德关键词举例:

  “勤俭是我们这个家庭灌输给儿子的第一个美德,从儿子未出生时买来的二手小床,到出生后的奶粉、尿裤、玩具、衣服……无一不是以节俭为原则。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强调低碳环保,其实节俭就是环保的第一步。在我们的熏陶下,儿子两岁时已经知道喝完的瓶子不要扔,可以卖废品换棒棒糖,拆开的包装纸不要扔,可以画小白兔,碗里的饭要吃光、农民伯伯不容易等很多道理。”

  “尊重是我们带给儿子的第二个美德,尊重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对父母的孝顺、夫妻间的相敬、对孩子的承诺,等等,这些全部代表了尊重。在《全世界两岁》中,我多次谈到了家庭里婆媳和母子间的小摩擦,最后都是以晚辈的沉默或退让而告终。我无法对3岁的儿子谈孝道,但我可以让他在电话里对着奶奶说‘我爱你’;我不知道如何教小孩子学会全套的礼仪,但我接过妻子递来的水杯时会说‘谢谢’,所以儿子接过妈妈递过的奶瓶时也会奶声奶气地说‘thank you’。”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权威。从常识来讲,子女需要教育,但其实家长也是需要教育的。家长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以“虎妈”、“狼爸”为代表的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尽管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家长所要的结果,但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教育的实质还是要让孩子们每天有进步,并从进步中感受到快乐,普通家长的育子经可能更有参考价值。

  尹建莉:

  “不管”是最好的“管”

  被网友誉为“最牛母亲”的尹建莉是位教育学者,做过多年教师,现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2009年,她出版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至今发行440万册,是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家庭教育经典之作。之所以能成为畅销书中的常销书,尹建莉解释说,因为这本书提供了科学和实用的家庭教育之道,触及当下家庭教育的症结,用实践检验了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

  在尹建莉看来,所谓“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并非是比较妈妈和老师谁好谁差,“这两个主体没法比较,只是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孩子,有启蒙教育,有父母的陪伴,有家庭的温暖,有丰富的语言交流,有阅读的互动等,他在智商和情商方面就会正常发展。”

  她在书中提出这样一个理念:“不管”是最好的“管”。“做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对孩子管制太多,过多的管制会扼杀孩子的天性。在这方面,有文化的家长的破坏力会超过没文化的。还有些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花钱,一考虑到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是给孩子报个什么班。这是对教育的不正确理解,早教不等于上早教班,家长应该注意启蒙教育的内涵,而不是表面上可量化的东西。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是最好的启蒙教育场所。”

  家长们大多把管理孩子放在重要位置上,所以每个做父母的都铆足了劲儿,要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尹建莉认为,只有注重教育艺术的人才会把孩子教育好,瞎用功、乱用力、广投资,只会把事越做越坏。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让他痛苦的桎梏。

  在尹建莉看来,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例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家长们陪的方式略有不同,有的是在孩子写作业时搬个凳子坐在旁边盯着,非常形象地陪;有的是不时地过来,先了解一下要写什么,再不时地过来看看写得怎样,最后还要细心地检查。无论何种陪法,都是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全程参与,从头关照到尾。孩子需要陪吗?我认为不需要。”

  尹建莉举了自己教育女儿的例子:“我的孩子刚上学时,学校提出家长应该经常陪着孩子做功课,但我们没那样做。家长只是在最初几天,当孩子对学校生活、写作业这些事都还比较陌生时,给她一些指导和提醒,让她尽快熟知一些基本的规则和做法。这个时间只有一周,后来就没再管她,既不陪写,也不刻意检查她的作业,最多是提醒她一句:该写作业了。这不是家长不作为,而是意在培养她自己形成良好的写作业习惯。”

  女儿可以说是尹建莉教育的成功例证,她曾两次跳级,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尹建莉总结说,“其实,好的教育总是简单的,最美的教育就是最简单的教育。我想对家长说的是,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知道在孩子的某些发展阶段和某些发展方面,你是无能为力的,或者说是不需要作为的。”

  做一个家长容易,做一个称职家长就不那么容易了。现在尹建莉常常通过微博传达自己对热点教育话题的独特见解,并在博客上帮网友解答家庭教育的疑难问题,“现在的家长需要做的是精细化,这个精细化不是指教育孩子,而是指家长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对教育有精细的认识。”

  晨雾:

  帮考生填志愿

  上更好的大学

  每年的高考都是全国家长生活中的一件大事。5年前,晨雾的孩子参加高考,那时候新浪博客有一个高三家长博客圈,他也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开始深入研究高考报考志愿的问题,“当我的孩子完成高考后,本以为我的使命完成了,准备淡出博客,但许多家长挽留我:晨雾老师,今年我的孩子高考,您再给指导指导吧。既然这么多家长需要帮助,我就想把博客继续坚持下去,并准备进一步扩充内容。”

  几年下来,晨雾发布高考相关博客5500多篇,博客点击达1500万余次。2012年,他利用微博平台义务解答填报志愿问题,为高三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微博粉丝也达到了25万以上。他被网友称为“最贴近家长的志愿专家”,每年高考结束后,他的博客常会收到大量“谢谢晨雾老师,我的孩子考上大学了”这样的留言。“作为一名普通的家长,我也没有想到从最早为孩子搜集资料填报志愿的初衷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没想到会收集到这么多的快乐。”

  这些年晨雾发现,有的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他们从孩子读高一就开始关注3年后孩子填报高考志愿的问题,并随时跟着高三博客圈走,微博里有高考快讯什么的,家长就跟着学。然而大多数家长或许都没有意识到,高考填报志愿也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我曾接触过两位家长,他们的学历分别是硕士和博士。他们说,当年自己高考填报志愿时就感觉没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的想法不很正确。因为当年填报志愿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另外,在指导孩子填报志愿时,也要求评估自己的水平与实力,大到社会环境,小到孩子性格特点与喜欢的学科等都要一同考虑,并且要留有余地。”

  “我始终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说问题,这就是我的博客浏览量大的主要原因。”近期“异地高考、自主招生”等话题成为社会热点,晨雾告诉记者:“在这里,我想对随迁子女的家长们说,在指导孩子填报高考志愿时,要对自己进行实际评估,并要留有余地。如果相差甚远,不如早打算,最迟在高二选择让孩子回老家或做其他考虑。你可以对这个制度有意见,但是如果你在孩子学习期间改变不了它,就不能用孩子的前途去赌政策。另外,家长还要多向孩子们学习,很多知识、看法、观点他们是比我们强的。时代发展了,家长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总停留在自己固有的观念里。”

  前不久新浪进行的“榜样家长”海选时,晨雾被评为20名候选人之一。当时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最终胜出,因为一是时值年底,正是高考家长咨询的淡季,二是候选人中有李开复、李阳等一些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人,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家长。

  但他还是在博客上刊登了一篇感谢读者的文章,“捎带拉拉选票”。让晨雾感到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他的排名就升至前10名,随后又跃至第2名。很多家长给他留言:“晨雾老师,你给我们的帮助太多太多了,这是我们对您真诚的报答。”家长们的支持给了晨雾很大动力,他也希望能够通过博客和微博,为更多考生和家长提供帮助。

  王人平: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怎么教育孩子

  王人平拥有20万粉丝,但他却强调自己不是专家,只是一位普通父亲。他提倡家庭教育不应该去约束和惩罚孩子,而应该强调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

  “有人认为我的微博主要是谈儿童教育,其实不是这样。我不想说如何教育孩子,只想说一个普通父亲和儿子、一个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爱的成分。其中内涵挺多,但归纳起来挺简单的,就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阳光,父母的榜样,父母的成长。为人父母者,不求完美,但求成长。父母有勇气去正视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才会不再苛求孩子的完美。对孩子要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品德的教育是很难教授和要求的,唯有靠父母的示范和环境的熏陶才能完成。”

  初上微博,王人平发现太多专家和父母讨论的话题过于急功近利。于是基于自己的教育信念和价值观,他开始分享儿童教育和父母自我成长的看法,并通过微博回答网友关于育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疑难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来自于他与3岁儿子的朝夕相处,“我们父子之间可以说是父子加朋友。在家庭培养环境中,我们热爱的不是去约束和惩罚孩子,而是父母的自我管理和对孩子的人文关怀。从接纳孩子的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做起,达到亲子沟通的目标。虽然孩子小,但父母仍要对他的想法认真倾听并适当地回应。例如重复孩子的话或说出他的感受,帮孩子识别和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接受自己的感受。当孩子能感知到自己的情绪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后,也就能更好地遵守约定的规则。这个过程中,比语言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

  作为一位父亲,王人平认为,家庭教育其实就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孩子成长过程中很多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只不过孩子降生或在他成长过程中,很多这种互动、这种反馈,把这个问题放大了,它根本存在于我们自身的性格或经历中。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怎么样对待孩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怎么教育孩子。”

  在孩子眼中,父亲是最值得信赖的大朋友。王人平总结出孩子眼中的父亲应该具备的特点:家庭观念的构建者,要让孩子看到父亲担当的勇气和包容;行为的榜样,孩子的内心世界由模仿父亲开始;精神的导师,因为男人和女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有些观念也不同,母亲更多给孩子的是爱,父亲给的是力量;学习的伙伴,特别是年轻的父亲,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比较强烈,这是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的基础;生活的玩伴,比如常和孩子一起爬山、游泳,传递勇敢、开朗的情感,“所以说,家长是孩子的影子,不需要刻意的教育模式,也不要追求完美,重要的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小巫:

  每天陪孩子多玩一小时

  小巫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让孩子做主》。在她看来,做父母的往往要求孩子必须有出色的表现、能为父母争气、让父母脸上增光才行。父母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个性,遇到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草木皆兵,生怕孩子给自己“丢脸”,结果导致家长常常遇到“教育纠结”。

  “身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对自己的教育。”小巫说,生活中每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特别是母子关系,从小缺乏良好的母子关系、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对孩子一生影响很大。“所谓育人先育己,给孩子建立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她通过微博,用大量现代西方先进育儿理论和经验,让初为父母的网友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同时也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父母们所关心的兴趣班、儿童社交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话题,她倡导父母们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小巫总结道,父母在孩子教育中,要有三个改变:一是改变我们的反应。在面对孩子任何不良行为时,努力克制住自己的第一反应。当我们本能地感到烦恼、生气、伤心、失望时,不要马上流露或宣泄这种情绪,深呼吸,跳出局外,看一看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取消了孩子期待中的反应,也就消除了这种行为的作用和效应。

  二是改变我们的手段。将行为责任从我们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体验行为的后果,积极进行选择,主动承担责任。比如,孩子不吃饭,既不劝他、也不喂他,他的吃饭事宜不成为谈资,自然也无法继续充当获取关注的手段。如果家长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报复,比如说出让你伤心的话,那么切记,我们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如果我们不感到伤心,就没有人能伤害我们,只要告诉孩子“我很遗憾你这么想”就行了。另外如果你识别出孩子的目的在于逃避,那么就立刻采取措施,关注、重视、鼓励孩子,细心捕捉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进步,帮助他重新恢复自信。

  三是改变我们的态度。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老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并时刻提醒、批评,孩子就会感到厌烦失望。如果家长老是关注孩子的分数、名次,就等于告诉孩子“你必须成功才属于这个家”。这种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方式,让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无法正常生活。如果父母能够多给孩子鼓励、赞赏和行动的自由,孩子就能在体验中学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小巫对“中国式教育”的探讨,借鉴了西方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她有一个观点:陪孩子多玩一小时。她说,这些年经常有家长问她,怎么才能让孩子热爱户外活动?小巫回答,这里面只有一个窍门——家长自己要热爱户外活动!由此她总结出,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游泳、户外运动等,最好的办法不是引导,不是参照别人的经验,而是因为家长自己喜欢这些。这样一来,“没时间陪孩子玩儿”就成不了借口了。“只要家长多花一些心思,持有开放的胸怀,就能帮助孩子组建起小小的‘同玩圈’,像是国外那种父母自发组建的playgroup一样,让孩子们定期聚集起来一起玩儿。比如每天放学之后一起游戏,周末一起远足或者定期去农庄务农、采摘等,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