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准备3年报考民办小学 失利后哭晕过去
上周六,民办小学招生,不少学校的报名录取比例都达到了10:1。
有妈妈发帖讲述自己“民办小学的艰难路”,说是为了孩子读民办,准备了三年,最后的结果却很辛酸——孩子听到没被录取的消息,哭晕过去了。
这位妈妈的经历并不是独一份。近年,很多家长挤破头都想让孩子进民办小学。每年升学季,攻略满天飞,历年的“面试题”被拿来要求孩子反复操练,不少孩子甚至被要求学奥数,然而仍有很多人被刷下。
帖子引发了网上的大讨论,还得到了很多校长和老师的关注。面对困惑的家长,来听听校长们的解释。
一位妈妈发帖《民办小学艰难路》
上周民办学校报名结束后,一位妈妈在论坛上发帖,讲述自己的“民办小学的艰难路”。
她说,3年前就决定让女儿考民办,全家为此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立志让女儿成为一名开朗、胆大、好学、向上的孩子。看到社会上有什么适合小孩子的活动或比赛,都积极让女儿去参加,锻炼胆量的同时也能为考民办打基础。另外我还努力从网上搜集一些历年的民办小学面试题,装订成册,反复给女儿练。在外婆的辅导下,女儿在四周岁时已经能背100多首唐诗,6周岁时能做一年级的奥数题,还能做一些不太难的数独九宫格。外公不但对女儿的知识方面进行辅导,在运动方面也一点不松懈,四周岁已经会骑18寸的两轮自行车,会溜冰,会活力板……”
这位妈妈坦言,听到别的孩子在楼下院子里玩得开心,而她只能上楼做题,很残忍也很无奈。“因为我们拼不了爹,只能拼实力。”
可是,结果让一家人大失所望。“我问了孩子考试的内容,觉得有点失望,考题很简单。我不知道凭这样的考题,凭这短短的20多分钟,老师就能对一个孩子做出优秀或者不优秀的评价?”
这位妈妈说,女儿得知没被录取,竟难过得哭晕过去了。
一位校长想跟这位妈妈聊一聊
帖子发出后,引来很大反响。有人同情,也有人认为“太过功利”,更多人在讨论,面对没有被录取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位家长评论说,这位妈妈非常尽责,她很支持、理解和尊重。但她也觉得,这位妈妈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和反应。
同样,也有不少老师关注到了这个话题。一位在公办、民办、双语学校都任职过的老师说,这位家长在教育早期,如此重视应试考核以及学校等级观念,有点过了。
一位热门民办小学的老师说,同事们都在讨论这个帖子。她最想对这位妈妈说的是,不要拔苗助长,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发展的能力,没有必要将学校教育范畴内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孩子。
甚至有一位民办小学的校长,在听说这个事情后,想当面和这位妈妈聊聊面临的困惑。
昨天,我们联系上了这位妈妈。这位妈妈说,她没想到自己的经历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初衷只是想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现在她有点担心女儿会不会因此受到伤害。
这位妈妈说,她现在正在努力摆正心态,与孩子沟通,让她能接受家门口的公办学校。
录不录取不代表孩子的一生
今年,不少民办小学的报名录取率都在10:1左右,也就是说,有90%的孩子没有被录取。
育才外国语学校校长许政频分析了“民办热”的几个因素。一是办学有一定的自主权,教学、课程设置被家长们所接受。二是经济条件普遍增强,民办学校的收费对于相当一部分家长来说,完全有能力承担。三是杭州近年来民办小学数量逐年下降,而需求量却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造成家长盲目崇拜民办学校,有点像买东西,最紧俏的再贵也要买。
而不少家长送孩子来报名,还存了“鉴别”心思,想看看孩子“行不行”。“这种想法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是否被录取,只代表孩子在那一刻的表现,并不代表孩子的一生。”许校长说。
崇文实验学校的校长俞国娣也表示,希望家长们不要太纠结于有没有考上民办小学,“以后的路还很长”。
在她看来,民办学校不应是全体家长的首要选择。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应在公办学区的基础上,再看孩子是否真的适合民办。
对于“落榜”的那90%的孩子,许校长建议,家长现在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认同学区内的公办学校。
家长没必要花心思进行培训
有一种现象很流行,就像那位妈妈帖子里写的那样,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进民办,会花很多时间培训。而当他们发现,学校竟然不考查认字、数学这些内容,就会觉得很失落。
俞校长说,这其实很好理解。如果想让孩子上清华,从小按清华的标准来培养,就能保证那孩子一定能上清华吗?
“选择民办,不是根据学校的要求来打造孩子,而是应根据孩子的个性,来挑适合他的学校。”俞校长说。
育才外国语学校校长许政频也认为,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上民办学校,进行“超前学习”的培训,“其实有不少学偏了,一些民间的个例,有点像偏方,其实并不适合大部分孩子。”
两位校长都觉得,刻意训练孩子,一点用都没有。3到6岁的孩子有自己特定的成长规律,那就按照规律来,家长只要做到让孩子的素质发展能正常接轨学校教育就可以了。
俞国娣直言说,学校想招什么样的孩子,其实多年来目标一直不变,那就是健康、阳光、亲子关系好、积极不自私的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家长手中的一块橡皮泥。”俞国娣说。(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