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苗圃计划”高一开始培养拔尖人才

         近日,上海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教授和招办主任廖宗廷教授一行来到杭州,与杭州高级中学再续前缘,共施“苗圃计划”。

  据了解,“苗圃计划”是同济大学酝酿已久的一套培养理科拔尖人才的方案,并联合一流高中共同实施。在杭州,这所知名学府首先选定杭高作为“苗圃计划”的基地中学。

  从今年起,杭高将与同济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拔尖理科人才培养的“苗圃计划”,在同济杭州校友会的帮助下,筹划创立“结构实验室”和“建筑材料实验室”,培养高中生的科学兴趣,并将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竞赛活动,建好科学的“苗圃”,通过自主招生为理工科人才的脱颖而出开通快速通道。

 

      “苗圃计划”的具体步骤是:

  同济大学教授及早介入杭高课程和教学活动,在杭高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对高一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进行引导。

  从高二开始,杭高将组织土木工程、设计与创意、经济与企业管理、数学、物理等多个兴趣小组或“苗圃”项目教学班,从中择优选拔对同济大学相关对接专业具有浓厚兴趣和潜质的学生,进入“苗圃计划”。

  在高二结束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一般情况下,符合“苗圃计划”标准的杭高学生,高考成绩达到一本线即可被同济大学录取;未完全达标的,也有相当的优惠。

  “苗圃计划”的学生进入同济后,在高中期间参加的创新实践活动,或者选修的课程可申请学分认定。

  众所周知,全国9所顶尖理工科高校此前成立了“卓越联盟”,同济大学是成员之一,因此“苗圃计划”成果还将与联盟9校共享——相关学生综合指标达到其他联盟学校要求时,也可选择到其他高校就读,享受相关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杭高校长尚可认为,“苗圃计划”体现了同济的胸怀和理想,“苗圃计划”的实施,必将吸引更多的优秀理工科学生,使他们及早接受科研训练,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提高综合实践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条件来发展兴趣,培养能力,并凭此进入精英大学,为成为卓越人才而奠基。

  可以期待,“苗圃计划”将和天文教育一起成为杭高着力科学教学、培育优秀理科人才的两大重要平台。

  而此次同济大学在杭州首选杭高,作为“苗圃计划”的合作高中,更是别有深意。

  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说:“首先,我们选择的学校是对同济高度认可的当地知名高中。第二,这所高中重视的是学生的理工科创新思维和践行能力的培养,而非只是应试或应赛训练。今年杭高保送同济大学的几位学生,都是在创新科研方面出成绩的。第三,杭高与同济都倡导素质教育。这样的学校,即便生源不是最好,但因为文理兼通,培养的学生今后对社会的价值往往可以发挥到最佳。第四,同济与杭高有很深的渊源。”

  的确,几十年前,同济就曾和杭高合作创办德语班,毕业生可免试直升同济大学。像中科院朱洪元、王伏雄、沈允钢、颜德岳等院士,工程院董石麟院士等杭高人,都也是同济人。

  “最重要的一点是,理工科学生要长远发展并走向尖端,要基于深厚的人文沃土,既要具有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有表达、沟通、协调、组织等方面的能力等等。”廖宗廷认为,“杭高‘文理融通’的育人理念,与同济培养卓越人才的终极目标吻合。

  事实上,除了同济大学,杭高“文理融通”的育人理念,还得到了国内外许多知名高校的肯定。而最终受益的是学生。

  杭高牛人篇

  田哲毅——

  人文氛围让他视野更宽广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公布“2013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方案”,并拿出首批入围“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的学生作招牌,其中就有杭高2012届毕业生田哲毅。

  “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试点始于2012年,是上海交大在江浙沪三地实施的“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组成部分,去年包括田哲毅在内,仅有14名考生入选。经过一年的学习,这位杭高毕业生成为上海交大科技创新潜质人才的典型。

  戴着黑框眼镜,思路清晰,言谈间透着一股不同于同龄人的理性睿智。这是田哲毅给同学的印象。

  田哲毅坦言,高中三年对他的成长之路影响深远。他对科研的兴趣,就始于杭州高级中学天文社,这是全国最好的天文社之一。田哲毅进入了天文社后,开始每天观察无垠的天空。高二,他的研究正式走上轨道,研究主题为“CMOS高光亮度天文测光应用”。田哲毅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找到了一个数学模型,减小了天文测光的误差。这场研究不仅为田哲毅带来了科技领域的荣誉,也为广大天文爱好者的观测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除此之外,杭高的人文氛围也让田哲毅的视野更为宽广。进入大学后,他不仅认真汲取各类领域的专业知识,以便确定研究方向,还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当问及对科研成果的憧憬,田哲毅说,“我想为社会做一些实质性的事,让人们能够直观地感觉到我们身处的环境被优化到一种令人舒适的程度。”去年暑假,他在瑞士旅游时,看到琉森湖清澈见底的水流,感触颇深,他希望中国东部一些经济发达但环境欠佳的地方,能够有像琉森湖那样清澈的水流。

  这样一位又有科学创新思维,又富有人文情怀的学生,难怪会受到高校青睐。

  童仲毅——

  同时被三所名校看中

  被南方科技大学看中,被同济大学看中,被复旦大学看中……杭高理科高三男生童仲毅最近创造了一个奇迹,同时被这三所顶尖名校看中。

  他是怎么做到的?

  小童告诉记者:“高中时,我有幸成为杭高天文台的一项课题研究负责人。为此,我学会了查阅中外文献,学会了操作学术软件,学会了统筹课题进程。整整一年的课题进程中,不断有新的实验数据或是新的思路补充进来。由此,我体会到了科研之艰辛与合作之快乐。”

  高中三年,小童始终坚持每年进行几项科学研究,完成了《基于天文软件开发实例的用户体验设计研究》、《基于API集成解析的精细天气服务》等十项创新课题,在全国及省市屡获佳绩。

  小童说,杭高给了我们理科扎实的基础,浓厚的研究氛围给许多同学带来了机会和成绩,获得了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和浙大启真班录取以及复旦、科大、交大、同济等名校的保送或自主招生。能有今日的成绩,小童感谢母校提供的各种机会:“我的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许多项目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因为小童的平时考试成绩不是学校里最拔尖的那几个,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奇迹愈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杭高老师们却不意外。正如同济大学招办主任廖宗廷所说的那样,杭高和同济重视的是学生的理工科创新思维和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像童仲毅这样的孩子因此受益,获得了许许多多发展机会。

  邵震——

  牛津向他抛出橄榄枝

  今年高考前,杭高高三学生当中,同样被名校录取的还有邵震。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是世界级名校——牛津大学。

  让他总结经验,回答出人意料。“从小我就没怎么去过课外补习班。掌握学校上课的内容,作业保质保量完成,晚上九点睡觉, 其他时间就自由安排。”邵同学说:“考高中时,我想选择自主氛围较浓、发展平台较宽的高中,首选是杭高。中考咨询时,杭高老师了解我的情况后,给我粗步订了一个三年高中学习的规划和将来发展的预测性指向,其中提到了拓宽视野和在杭高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的方案。”

  有了这样的规划,邵震心里有底了。考入杭高时,他的中考分数也不是特别高。“可百年杭高的人文氛围,情商智商并重的学习氛围,让我如鱼得水,成绩大步前进,还重拾早在小学就扔了的钢琴学习,生活展开了更精彩的一页。”邵震说。

  高二下半学期,他参加了杭高的美国交流生项目,和美国学生一起学习,对国外教育相当适应。为接受更优秀的国外高等教育,邵震开始学习A-level课程,选的科目是数学,进阶数学和物理。

 

        邵震试着报了5所英国大学。其中,牛津大学要求进行一个数学能力测试(MAT),难度与高考相近,但更侧重于创新能力和接受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多亏了杭高的费红亮老师,他教数学不是为了应试,而是数学的思维。不少他教的方法,我都运用在了牛津的MAT测试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让我获得了牛津面试通知。”去年底,牛津大学面试,邵震的创新能力和接受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得到了牛津教授的认同。

  显然,杭高文理融通,情商智商并重的教育理念,也同样被国外名校认可。

  尚可校长说,“文理融通,人文引领”是杭高的实践特色和理想追求,文和理就像“人”字中的一撇一捺,缺一不可,共同撑起一个柔性和刚性并存的人,一个激情与理性交融的人,一个心灵世界与思维空间丰富的人,一个能从容游走于现实和理想的人。正因如此,我们不仅要在人文的沃土上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也要在科学的天空中飘扬人文的云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