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405万农村学校孩子吃上“家乡特色”营养餐
201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全国699个国家试点县农村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贵州集中连片特困区的65个县成为国家试点县,占全国近10%。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批示,要围绕义务教育的教室改造、学生宿舍、食堂、教师住宅、校区的安保人员经费、伙食补助、校车配备等深入调研,制订规划,拿出意见。省长陈敏尔饱含深情地说:“教育是治贫的根本,不把孩子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搞上去,贵州还要穷很长时间,还要苦很长时间。”
为此,贵州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将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等紧密结合,以加强学校食堂建设为突破口,于2012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的目标。
4月中旬,记者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的农村学校,切身感受该省创造出的以学校食堂供餐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特色”营养餐。
投入7亿元建起1.3万多个食堂
财政并不宽裕的贵州,投入近7亿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建成13365个农村学校食堂。群山之中升起的袅袅炊烟,为成千上万的农村孩子带来希望和温暖。
走进罗甸县班仁乡班仁小学,两层楼的食堂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厨房内,厨师们正在里面忙着准备午餐。中午12点,食堂开餐。餐厅里很安静,每个学生面前都是一大碗土豆丝黄豆芽辣椒炒肉的菜盖饭,盛得满满的。
“今天的黄豆芽炒肉很香,我喜欢在学校吃午餐。”一个小学生说。家长的感受最直接:“娃儿以前放学回家就喊饿,现在我们不担心她在学校挨饿了。”教师们也说:“班上孩子脸色一天天红润,我们当老师的看着都高兴!”
变化来之不易,但是,探索之路并不平坦。
“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既是“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划的目标,也是难点。2011年以前,众多边远乡村的学校或教学点,根本没有食堂。食堂供餐,热菜热饭,首先要解决的薄弱环节就是农村学校食堂建设。
2011年,贵州省投入近7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村级以上学校建起9961个食堂。2012年,又按每校1万元的标准,补助3404个教学点进行简易食堂建设,为“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质保障。
鱼潭乡云山教学点,距万山特区政府所在地有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教学点有10多个一、二年级学生。为保证这10多个孩子开学后能吃上营养餐,2012年寒假期间,很多人为此奔忙。利用省级财政拨付的1万元建设经费和区财政补贴的1万多元,教学点加班加点粉刷墙面,购置冰柜、消毒柜、灶具等厨房设备,把一间10多平方米的教室改造成食堂。
办餐饮许可证,聘请培训工勤人员,在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云山教学点食堂建设顺利进行。2012年3月开学第一天,教学点的孩子们吃上了和区里其他农村学校一样标准的营养午餐。
确保每一分钱都吃进学生嘴里
食堂供餐,不是一所学校或教育部门自己就能办好的事情,涉及财政、发改、卫生、食品监管、工商、农牧、质检、审计等多个部门。
如何统筹协调,才能保证专款专用,将中央财政补贴的每一分钱都吃进学生嘴里?如何加强监管,才能保证食品安全,让孩子们吃得热乎、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本着把好事办得更好的理念,贵州从省到市(州)、县、乡镇、学校,都成立了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领导小组及学生营养办,明确部门责任,加强对营养改善计划的统筹协调,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
农村学校食堂管理是一件难事。前些年,许多农村学校食堂外包,怎么办?
按照贵州省政府要求,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全省中小学、幼儿园食堂不再对外承包,全部收归学校,学校食堂工勤人员的工资、保险等待遇,由县级财政经费予以保障。如今,全省对外承包的3000多个学生食堂全部完成回收工作,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食堂,全面实行学校自办自管、公益性、零利润。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数百万人同时开餐,监管难度不小。
贵州省还创造性地实施大宗原材料“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四统”模式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了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从源头上和过程中保障食品安全。
400余万名学生,每人每天3元标准,每天资金进出上千万元,资金管理也不是小事。
贵州省对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管理,全面实行“校财局管”和报账制,做到校长“见账不见钱”,费用由供货公司按月到教育局报账,只允许极少部分鲜活产品、零星原材料由学校自行采购。
让每一分钱都“吃”到学生嘴里,全力确保食品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把这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办好,贵州省各级领导,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普通教师、食堂员工,无不为之倾注了智慧和心血。
地方政府主动增加学生膳食补助
4月的阳光温暖和煦。罗甸县板庚乡龙潭小学内书声琅琅,食堂上空炊烟缭绕。上午10点不到,学校的3名食堂工作人员就忙着为学生准备午餐了。按照当天的菜谱,孩子们能吃上莲花白炒肉、香菇肉片和白菜豆芽豆腐汤。
龙潭小学是一所撤点并校后成立的村级小学,覆盖周边3个行政村,一至六年级有200多个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一年多,贵州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丰富“贵州特色”营养改善计划的形式和内涵。
位于高寒地区的毕节市,营养改善计划涉及学校3161所,惠及学生120余万人,约占贵州省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人数的1/3。该市将食堂建设作为县区“一把手工程”加以推进。在2011年实现村级以上学校“校校有食堂”的基础上,2012年全市新建和改扩建食堂2565个。建设资金除上级补助、县区自筹外,毕节市政府按每平方米1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全市2500多个食堂总计投入建设资金6.3亿元,是省下达指标的27倍。
截至2012年7月,毕节各县区按照工人与就餐学生1∶100的比例,全市共新招聘工勤人员7072名,工资由县区财政解决,基本满足了学校食堂供餐的需要。毕节市的经验得到全国学生营养办的肯定,并在全国调度会上进行交流发言。
在确保中央补助资金全额“吃”到学生肚里的前提下,贵州省一些地方政府还主动作为,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学生膳食补助,为营养改善计划“做加法”,给营养午餐加“营养”,为学生健康成长添保障。目前,安顺市、铜仁市万山区、毕节市百里杜鹃管委会等地,由政府财政出资,为每名学生每天增加1元钱的补助。
今年2月,贵州省营养改善计划年度工作会提出,2013年贵州省在65个国家试点县和13个地方自行试点县基础上,其余10个县、区将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确保年内贵州省营养改善计划实现以县为单位全覆盖。让全省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校吃上热腾腾的午餐,让每个住校生一日三餐有肉有油、营养管饱,让温暖和爱不留“空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