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可怕的中国式教育家长怎么办

         近来,一篇网友写的《可怕的中国式教育》引来了热烈的讨论。文章比较了中国教育与美日等国教育的不同,例如中国老师出的考题都有标准答案,美日的考题都是创造性的、开放式的“研究”。其中列举的中国部分考题对“填鸭”的追求,可谓到了变态的程度。以至于有网友吐槽:孩子们被硬生生地压成了同一个模样,学生时代只剩下了:活着、听话。

  对“中国式教育”的吐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年为是否废除科举制度,全国上下举行大辩论。最终在内忧外患下,改革派占据了上风。虽然现如今的教育教授的知识与科举大相径庭,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应试教育也部分传承了科举的弊端。

  例如有道考题是:请把最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朱自清《匆匆》中句子写下来,孩子答“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结果得了一个大“×”,答案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类试题以及所代表的教育理念,难道和科举时代把圣人之言当作不可质疑的真理有区别吗?

  有报纸评论当下的80后一代暮气沉沉,其实50后60后们又何尝没有暮气沉沉过?历史学家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研究发现,比较中外学生,百年以来中国“儿童成人化”现象最为严重。儿童必须去背诵其不理解的东西,这些书只有到了成年才能理解的,因此就要求儿童先死背下来再说。儿童自然对这种枯燥与阴郁的教育心怀恐惧,兴趣索然,过早变得成熟世故。如鲁迅所说,“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譬如那个“标准好儿童”身披五道杠的黄艺博,再譬如最近儿童猥亵案中的小学生也有风尘女子的做派,儿童的成人化让人忧心不已。

  当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师、学校炫耀福气的材料,教育自然丧失了养成人格这一重要使命。“中国式教育”的背面其实是“中国式过马路”,因为儿童成人化所以暮气沉沉,不能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个人”,这导致成人反而像个儿童——乱过马路、乱写“到此一游”并不为耻。

  有网友早就吐槽,中国的中小学生是“许三多”。即我们的孩子背书包的多,外国孩子带滑板的多;我们的孩子戴眼镜的多,外国孩子戴球帽的多;我们的孩子坐着的多,外国孩子跑着的多;总之,我们的孩子眼镜多、胖子多、坐着的多,就是“许三多”。早在20世纪初,面对东亚病夫的耻辱,中国教育家们就疾呼,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当下的青少年也许民智上已经超越了前辈,但任由暮气沉沉蔓延的话,民力和民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

 

最近热映的《中国合伙人》,正是展现了“中国式教育”的悖论。中国考生依靠中国式教育养成的死记硬背功夫独占鳌头,但最终心目中追求的是开放的、创造性的异国式教育。这一剧情本该属于上世纪80年代,当下的“中国式教育”不应该培养“中国机器人”,这需要新的一代超越自己。

  @胡桃夹子_rr:讲教育的差异,讲我们的教育存在的弊端。可是,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停留在讨论阶段。

  @军009:本质上的差距!为什么把所有的人的精力都浪费了……这是不是傻子式教育?

  @至诚善:中国特色的教育,要么适应得高分,要么个性走左道,伤害的是每一个孩子。

  @黄博士123:我们的教育就是标准化考试,孩子的思维被固化。

  @没枝叶的树:我们的教育不见得全是坏的,西方的教育未必全是好的!

  当小孩只是父母、家庭、老师、学校炫耀福气的材料,教育自然丧失了养成人格这一重要使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