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小学:课堂上对网络时代孩子尝试放手
■ 名师档案
万平,1981年7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二小、西城区展览路一小任教。1995年7月调入东城区史家小学,任语文教师、班主任。2002年10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2004年12月被评为北京市骨干教师,2006年9月被评为东城区人民教师、获得北京市中小学十佳班主任称号,2007年9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7年底被评为北京市小学学科教学带头人。2009年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
站在椅子上的朗读课
5月29日上午九点半,当记者走进史家小学五年级9班的语文课堂时,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黑板前台阶上放了一张椅子,一名身穿白衣的短发女生正羞涩地站在上面,她向全班同学介绍,“我选择的朗诵内容是,《威尼斯小艇》中第六段到第十段……”女生低着头开始读课本,下面的同学小声提醒她,“忘了鞠躬了……”,小姑娘红着脸赶紧鞠了一躬,继续朗读。一旁的老师万平则不时微笑点头鼓励她。女生读完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万平请台下的同学通过声音洪亮、姿态优雅、语句通顺、情感充沛、综合印象这五方面对刚才上台的同学进行评分。同学们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场面热烈。
因为新授课已经完成,记者赶上的是一节朗读课。是前一天语文课的第二场。
“为什么会让孩子在椅子上朗读呢?”记者很好奇。“你来站在椅子上试试是什么感觉?”于是记者课下尝试着站在了椅子上,突然有种居高临下的紧张感。“我想让我的学生有这种俯视全场的紧张感,在心跳中成长,在泪水中坚强,挑战压力,激发潜力。”
把课堂交给学生们
接下来的语文课,她顺着最后一位孩子挑选的课文进入了10册语文书的阅读课文中,是一新文章《一件衬衫》。她先开始范读课文,她边读边走到某一位同学身边,轻拍这个同学,这位同学接着绘声绘色地读下去。朗读过程连贯而流畅,所有学生全神贯注。
课文读完后,万平请孩子们用3分钟在课本空白处写下初读完这篇课文的感受,再用两分钟把文中自己感受比较深的语句、段落或情节找出来,标画,批注,自己细细体会。5分钟后,寂静的课堂变得活跃了,几乎所有学生都要求交流。老师非常有效地组织课堂,引导评价,穿针引线,学生们则很快地通过朗读、交流读后感、分析句型、句式,体会写作细节……对课文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受。
“课堂上要把大量的时间给学生,启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和积极思维。”万平介绍,教学策略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基于学生的需求,因为现在孩子的学习能力、阅读量、知识积累是网络时代来临后的高峰。
“与早几年的学生相比,他们有更多的阅读量,更广泛地了解了文本以外的知识,更熟悉网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背景,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把握性。”面对这些孩子,万平觉得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尊重,尊重学生本人的知识储备量,尊重学生家庭已经给他打造出的素养,尊重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给他提供最适宜的提高方式,以及宽松而有效的学习课堂。
■ 名师的一天
5:50 起床
7:20 到学校,陪孩子晨检、上操
8:00 开始判作业。
9:30开始 连上两节课
11:10 去食堂为学生取餐。
11:30 去教师食堂吃饭。期间与其他老师交流。
11:50 赶往教室给学生分饭。检查学生餐盘是否吃干净。
12:15 在走廊上,边叮嘱学生做文化宣传墙,边接受记者采访
20分钟后 给记者下了“逐客令”,因为她要填写三好生证书、继续判作业
15:00 找个别学生谈话
15:30 安排作业、孩子排队放学
15:40 分别给两个孩子家长打电话
16:00 离校,赶往北师大
18:30-21:30 给山西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
■ 名师谈
用18年打磨出“教学轻松度”
新京报:你在课堂教学方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万平:我觉得我上课的特点是比较放松。1995年,我到史家小学经历了10个阶段的教学锤炼:从开门课(开着门上课,老教师随时来听,上得不好老教师马上会上来替你上课);推门课(领导不打招呼推门来听你一节课);提前告诉我,要来听课;教研组听课;学科组听课;跨学科听课;片课;接待课;学校研讨课;区课;市课。这10级课程一路走过来,都有一线最严格的教师师父把关。有了这些基础磨炼,我成长了,成为了过来人,我的放松度就有了。你今天看到的教学课堂,是基于我18年语文教学的功底和认真的打磨。
新京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你是如何因材施教的?
万平:最初和孩子接触就知道孩子的语文基本素养了,主要是看他的阅读量。一个孩子,听他读课文,就基本上能断定他在和你学习的阶段中,能有多少上升空间。比如读一句话,流畅通顺有感情,这个孩子的阅读量可能超过600万字,阅读是思维的半径,是理解后的传递。读一句话如果结结巴巴,这个孩子的阅读量会很可怜。读得比较通顺,但一词一顿,阅读量则很低。
一名教师上课一定要看孩子的基础,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程度调整教课步伐,决定教学策略,用适宜的评价语言来调整孩子的课堂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他的基础上给他提高。对程度差一些的孩子主要是激励再激励,千方百计。他写了十个字,若是只有一个对的,是好的,我也会对他说,“这个字写得太漂亮了,其他几个字像它就好了”。对中等程度的孩子,我会找一个优秀的学生作为他的榜样,告诉他你们都差不多,你再来一两遍就OK了。
新京报:在你的执教生涯中,目前为止什么事情让您触动最大?
万平:1997年小升初最后一次北京统考中,我的学生写出了38篇一类文。当时作文占40分,这让我认识到日记教学的方法是可行的。我的课堂与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成长与写作融为一体。很多孩子写东西是为了学习技法,我希望孩子写东西是告诉我们,他这样是快乐的、真切的、是有生活的、有收获的。孩子在这种写作过程中慢慢就能有正增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善表达方式,感悟更精准的语言,随着心灵的成长表达更有生命力延续。
新京报:我发现你多年前就开了博客,现在也用微信,为什么要使用这些网络工具?
万平:2006年,我接触博客时,曾身兼八职,年级组长、教语文、当班主任、北京市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教育部远程培训专家级教师、东城区人大代表等。当时,我发现在博客上学校没完成的东西可以继续完成,我的学生家长任何时候打开博客,都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干什么了,我们班的热点有哪些,我们还可以怎样做。博客一直持续到现在,我每带一个班都有一个(博客)。后来用微信,因为在圈子里发照片,家长一下就能看到。现在80%以上家长加了我的微信,100%的家长都在关注我们的班级博客了。
她矮矮的个子,胖胖的身段,小小的圆脸,还有……时虎时猫的样子。她心情变化大,那就要从她进教室时看起了。她若是笑眯眯的,一切安心,她要是拉着脸……,我们就惨了。(此处老师评语:看来孩子们比较浮躁,需要冷静啦)她形态变化大,一会是猫儿,一会是母老虎(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吧),她心态变化中,一会似母亲,一会又似朋友,你猜猜她是谁呢?
——史家小学五年级9班学生袁茵描写的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