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资料:《短文两篇》
1.出处:《山海经》;《列子》
2.作者:第二篇选自作者是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
3.文学影响:《山海经》是我国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内容包括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及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并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4.字词句:
A.词义:
⑴.通假字:“知”通“智”,eg:孰为汝多知乎?
⑵.古今异义:
①.汤:古义热水,eg:日中如探汤;今常用于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②.汝: 古义为代词“你”,eg:孰为汝多知乎?今为姓氏。
③.去:古义为离,eg:我以日始出时出人近。今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⑶.一词多义:
①.为:a.动词,是,eg:此不为远者;b.动词,说,eg:孰为汝多知乎?c.作,eg:化为邓林;d.认为,eg:孰为汝多知乎?
②.其:a.介词,那,eg:问其故;b.介词,它,eg:及其日中;c.介词,他的或他们的,eg:弃其杖。
⑷.词语活用:
①.孔子东游(东,名词作状语,到东方。)
孔子到东方游历。
②.而日中时远也(远,形容词作动词,离人远的。)
正午时离人远。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前置,起强调作用。)
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②.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未至”前省略了“夸父”)
夸父还没有赶到太湖,就在半路渴死了。
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于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
正午时像(把手)伸(向 )热水。
③.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译: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大湖去喝。 (逐走:竞跑,赛跑)
④.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 去:距离。)
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远一些。
⑤.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到了中午,就好像伸热水一样烫人;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
六、《狼》
1.出处:选自《聊斋志异》
2.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详情见7年级上册《山市》。
3.字词句:
A. 字音:缀[li]行 苫蔽[shan bi] *[kao]尾
B. 词义:
⑴.通假字:“止”通“只”,只有,eg:止有剩骨。
⑵.古今异义:
①.耳:古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eg:只增笑耳。今为耳朵。
②.股:古义为大腿,eg:身已半入,只露*尾;今为屁股。
⑶.一词多义:
①.止:a.只有,eg:止有剩骨;b.停止,eg:一狼得骨止。
②.敌:a.动词,敌对,文中是胁迫、攻击,eg:恐前后受其敌;b.名词,敌人,eg:盖以诱敌。
③.之:a.补充音节,无义,eg:久之,目似瞑,意暇甚;b.代词,指狼,eg:又数刀弊之。
④.意:a.神情、态度,eg:意暇甚;b.动词,企图,打算,eg: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⑤.前:a.前面,eg:其一犬坐于前;b.动词,上前,eg:狼不敢前。
⑥.恐:a.担心,eg:恐前后受敌;b.恐怕,eg:不治将恐深。
⑷.词语活用:
①.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②.一屠晚归(屠,动词作名词,指屠户,一个屠户傍晚回家。)
③.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④.恐前后受其敌(敌,名词做动词,攻击,胁迫的意思)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作动词状语,“钻洞”的意思,企图打穿柴草堆钻过去…)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顾:回头看,文中指往旁边看;eg:顾野有麦场。 ②.苫蔽:覆盖、遮蔽。
③.少[shao]时:一会儿。 ④.弛:放松,文中指卸下;eg:弛担持刀。
⑤.久之:过了一会儿。 ⑥.暴:突然;屠暴起。
⑦.意暇甚:神情很悠闲。意,神情、态度;暇,空闲。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以”介词,译为“把”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a.投以骨(应“投以骨”,之,代狼。)
把骨头投向(狼)。
b.场主积薪其中(应积薪其中,省略介词“于”。)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柴草。
c.一狼洞其中(一狼洞其中 ,省略介词“于”。)
另一只狼正在那里打洞。
d.屠户乃奔倚其下(屠户乃奔倚其下,省略介词“于”。)
屠户就跑过去背*在柴草堆下面。
③.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骨头已经(扔)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④.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⑤.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对方的。
七、文言文中的时间短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 未几 俄而 少时 久之
古文阅读练习
第一单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泯然众人矣。
3.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一——。(引号内填原文)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初(当初) 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 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 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2.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