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超1.6万学生往返香港上学 路上花2-4小时
5月31日,在香港上水惠州公立学校,一名一年级小学生在吃午饭。上水惠州公立学校共有学生1050人,其中像“双非”儿童那样的跨境学生占了35%。他们需要比一般孩子更早地独立打理自己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赵宇思摄
清晨5时,上班族好梦正酣,住在深圳罗湖的王太已经起床为女儿恩恩准备早饭和便当。6时30分,她们吃过早饭后坐第一班地铁去香港上学。
舟车劳顿只为上学
恩恩并非特例。根据香港教育局的资料,目前,每天从深圳跨境到香港上学的中小学和幼稚园的学生逾1.6万人,其中大部分是“双非”儿童(父母均不是香港人,但小孩在香港出生)。
为了去香港上学,他们每天早上起床要比在深圳本地上学的学生早得多,每天往返花2至4小时。为方便他们,深港两地近年开通了“学童专用通道”和“学生专用候检区域”,一些“双非”儿童较多的小学和幼稚园,还安排了保姆车接送,可是对小小的学童来说,跨境上学仍是不小的挑战。
跨境学童早于上世纪90年代已有,由于当时部分港人在内地工作、生活,他们的子女要每天跨境上学。过去这个情况并不普遍,但自2006年起,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人数急升。过去10年,共有17万“双非”儿童出生,部分选择来港读书,使得跨境学童数量不断上升,从1997年前的500人增加到2012年的1.6万余人,15年来增加30余倍。
文化差异难以适应
“双非”家长把孩子送到香港读书,主要是看好这里的教育,可没想到的是,孩子很难适应两地的文化差异而融入香港。
“双非”家长黄爸爸说,因为孩子在香港学习繁体字,讲的是粤语,回到深圳与小区朋友沟通时并不顺畅,也经常写错字。赵妈妈也表示,孩子对深港两地的归属感都相对弱,“在香港,他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跟班里的其他同学有距离;回到深圳又被大家叫做港仔,却说不了几句标准的粤语,这些时常让他们感觉无所适从。”
“双非”儿童在香港出生,只有居港权,没有深圳户籍,在深圳只能上民办学校或学费高昂的国际学校。有些家长想为孩子办内地户籍,做回内地人,却发现由于内地相关法律规定,居港权和内地户口不可兼得,要入内地户籍必须先放弃居港权,结果“双非”家长都面对接受跨境教育还是内地高昂学费的两难处境。
深圳市妇女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张小梨认为,客观说,香港民众文化素养较高,出现排外的情况即便有也是个别现象。但毕竟地区差异存在,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有区别,孩子反复在两种社会环境中学习生活,很难找到平衡点,自我塑造的结果并不理想,这样的童年你能说它是无忧无虑吗?
融入香港有待时日
香港政府宣布,今年开始公私立医院停收“双非”孕妇,同时提高非本地孕妇产子的收费,把医疗资源留给本地人。但预计大量“双非”学童来港读书的情况还将持续数年。
香港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发表的《2012年进度报告书》中,提倡以接纳的态度对待计划回港读书的“双非”儿童,以期他们日后成为香港有用的人力资源。
香港资深评论员朱家健认为,从读书开始,“双非”儿童就开始承受着大于常人的压力,也更好地磨练了他们的自立能力,目前的困难应该是暂时的。如果香港政府有所识,有所为,关注这个群体,以政策为导向,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帮助他们尽快融入香港,那么,“双非”家庭也可以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