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优秀作文:梦想中的课堂
上海博物馆伫立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多年,但我充当的往往是一个路人的角色:上学、上课、作业、考试……却不知道,有一所最好的学校被我忽视了。
直到有一天,文学社组织活动让我走进了博物馆。尽管我对它的了解或许少如浩渺宇宙中的一颗尘埃,但于我已是大开眼界。
陶瓷馆和青铜馆是按时间顺序陈设艺术品的,所以起先看到的都是远古时期的作品。因为年代久远,那时的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不够完善,于是颜色都是接近于泥土的昏黄灰暗,透着浓重的古朴气息,也没有太多的图案,但简单中蕴含着端庄大气。
博物馆内每个图案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是一个时代民族渴望的体现,瓷器的发展也更见明朗。人们因物质的富足开始逐渐注重其对生活用品的要求,各种功能造型迥异的瓷器呈现在眼前,有些更纯粹是装饰品,只为做美学享受而用。虽至此颜色都是黄色或黑色或白色,但完全不觉单调。也许是因为有文化的融入和渗透,让精神的东西融入这片片泥土的肌理之中,不显山不露水却拥有更恢弘的气势。不是咄咄逼人的冶艳,仅凭着最初的简约格调就在心底印下深深的痕迹。
随后穿过走廊进入唐代瓷器的展区后就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了:唐三彩的多姿想必不用赘述,无论是马匹还是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融入了人和动物的生活习性。如一匹骆驼,留存下的是它双峰摇摆的昂扬身姿。我平生未见过这种景象,更是从来不知道驼峰是可以交错摇摆的,经讲解后才得知原来它的这种表现是在提醒主人沙尘暴等危险即将来临,难怪一直在内陆生活的我们不曾得见。 渐渐地,颜色更加缤纷起来:薄荷绿、孔雀蓝、胭脂红、柠檬黄……如此明媚的用色,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感叹古人的进步之大,已可以自如使用各种颜色。
很快,几抹天青色扑面而来,我知道是我最感兴趣的青花瓷。一如想象中的精致复杂,只是从最初到现在,眼睛像经历了时代的洗礼一般,在目睹过最本源的东西后,对这样精细的物件反倒不再执着了。
青铜馆里首先见到的是镶嵌十字纹方钺,它象征了人类文明的开始。以现在的审美眼光来看,它可能并不那么完美。甚至说,整个青铜馆都没有什么鲜亮的颜色,所以进来参观的游客也大多如走马观花,停留在每个器物上的目光多不超过十秒,然后匆匆离去。有人会质疑这样灰头土脸的东西在当时是怎么博得诸侯和君王的青睐,我也是在听完讲解后得知这并不是青铜原来的颜色,它们本是类似玫瑰金色的,闪闪发光如金子般,但博物馆并没有去掉它外层结的氧化膜,而是让它呈现出土时的样子。
引人深思的从不是华丽外表,而是历史背后的那些东西。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保存那些文物,而是在期待我们后人去思考,去解读,让它陈列在玻璃壁内或深锁在地下的同时也能驻入我们的心里。重要的不是器物本身,而是它象征的气节和所拥有的内涵。
牺尊就是这么个让我在了解后有所思考的酒器。它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由头颅,体、盖分铸而成。首颈结合,有一项圈合缝自然遮掩,盖为一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巧成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均以绿松石铺填,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这些繁复得现在可能无法完全复制出的工艺,让人叹为观止。但若你注意观察,会发现它的尾巴是缺失的。其实尾巴已经找到,但并未装上,因为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可以去确认尾巴的朝向。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遗憾的是,这样亲身感受和体验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传承的机会少之又少。我们学生的学习常态是: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而这样的学习,只能让我们封闭狭隘呆板,失去创造力。
至此,我的梦想,一个中国高中生的“中国梦”几乎是呼之欲出了:希望学校能够呈现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希望我们有更多的机会以博物馆为课堂,用眼睛去看,用心去领悟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点评】 此梦学生味十足:希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多样式的课堂。这样做不只是学习时空和对象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更是学生触摸历史文明方式的可亲可近,学生知与行的自然融合,还有学生学习兴味的极大激发。而这一梦想的实现之日,当是教育以学生为本回归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