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小故事汇集
礼仪小故事汇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礼仪是永恒的话题,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标准。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张良拾鞋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江泽民尊师的故事
顾毓琇不仅是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一位文学家。顾毓琇为世人所知,还在于他当过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老师。1945年,顾在担任上海市教育局长兼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时,江泽民选读过他教的微积分课。据说此后,虽物移星转,沧海桑田,师徒二人不断通信,相互题词。1996年,江泽民曾在给顾毓琇的信中题诗:“重教尊师新天地,艰辛攻读忆华年。”顾毓琇则对友人提起江泽民:“我现在的年纪是过一天算一天了,希望他能到美国来,我还能见一面,就算今生见不到他了,也没关系,因为对国事我也放心了。”1997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江泽民曾专程到费城顾毓琇的家中探望恩师;2000年出席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时,江泽民又与顾毓琇在纽约共进午餐,畅谈2小时。
李嘉诚怎样教育自己的儿子
李泽楷是香港巨商李嘉诚的次子,33岁就跻身香港豪富之列。他注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然而李嘉诚在教子方面很有见解,他说:“沙地里长出的树,要拔起它,你说有多难啊!” 李泽楷年幼时,李嘉诚常带他到报纸档口,看一个边卖报纸边做功课的小女孩,告诉他,像你有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你要好好利用,而不是挥霍。星期天,李嘉诚又带儿子去乘电车。看到电车缓缓驶来,车站上长长的队伍就开始蠢蠢欲动,车还没有停稳,人们就蜂拥而上,年幼的李泽楷很快被挤了出去,李嘉诚没有理会儿子,自己挤上了车。当李泽楷望着父亲,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大家都要拼命地往上冲,往上挤,因为不挤不冲就坐不上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这样,有父亲的车可以坐。
八、九岁时,李嘉诚常常让两个儿子参加自己的董事会,稚气未脱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冗长枯燥的会议,有时还会被大人们面红耳赤的争吵吓得哇哇大哭。而李嘉诚却对家人们说:“他们现在虽然年纪小不懂事,但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将来他们就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最好的报酬
弗莱明是一个穷苦的苏格兰农夫。有一天,当他在田里工作时,听到附近泥沼里有人发出求助的哭声,于是他放下农具,跑到泥沼边,发现一个小孩掉到粪池里,于是弗莱明把这个小孩从死亡边缘救出来。隔天,有一辆新奇的马车停在农夫家,走出来一位优雅的绅士。他自我介绍是那被救小孩的父亲。绅士说:“我要报答你,你救了我小孩的生命”农夫说:“我不能因救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就在那时,农夫的儿子从茅草屋的门走进来,绅士说:“那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骄傲的回答说:“是。”绅士说:“我们来个协议,让我带走他,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假如这小孩像他父亲一样,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骄傲的人。”
农夫答应了。后来农夫的小孩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也就是盘尼西林的发明者。他在1944年受封骑士爵位,且得到诺贝尔奖。
数年后,绅士的儿子染上肺炎,谁救活他呢?盘尼西林。那绅士是谁呢?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的儿子是谁?英国政治家丘吉尔爵士。
只有一套礼貌
一次,一位普通的英国青年,很偶然地遇上了旅途休息中的英国女王,虽然事出猝然,但他却举止极其优雅得体,平淡从容。事后,旁人问他怎么能在遇见女王时那么老练平静,他笑道,我对任何人都只有一套礼貌。一般人总是把礼貌礼仪作为社交活动中的一种需要,一种方式,他们可以在与宾客相处时彬彬有礼,送走客人后马上又露出粗俗可鄙的本来面目,这种礼仪方式与其说是礼貌,倒不如说是一种表演,表演毕竟有它的局限性,一是逼真程度总归有限,要么太过火,要么不到位,多少总有一些勉强;二是表演总需要准备,在一些意料不到的场合,反应不过来,手忙脚乱,这种礼仪难免错位乱套;三是表演得太久了,自己也未免不太舒服,难以持久。而如果像这位英国青年一样,将礼仪作为一种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的修养,“对任何人都只有一套礼貌”,那么,他对人处世的优雅从容就像呼吸一样从容自然了,这已不是一种外在的技巧方式,而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涵养。
真正的礼仪修养是发源于内心,与外界的区别并无特殊的相应关系。一个对富人优雅得体,对穷人却粗鲁无礼的人,归根结底,也只是一个表演着的人。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风雅迷人,在遭受挫折时便失态粗俗的人,功力也还未到境界。
不少修养丛书之类,往往将礼仪修养概括为多少种技巧多少种窍门,这未免多少有点“误导”之嫌了。书卷气也好,贵族风度也罢,各种人的修养礼仪都不是由技巧累积起来的,而是一种长久经验与熏陶的顺乎自然的结果。正如俗话所说的,也许一年就能出一个暴发户,但是也许三代才能出一个贵族。的确如此。
洛克菲勒家族的家教
在纽约港繁忙的曼哈顿码头上,人们可以看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上身打着赤膊,汗流浃背,他一边用毛巾擦去面部的汗水,一边认真地开动吊车把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这位年轻人工作卖力、认真是码头工人一致公认的,老板特别喜欢他,给他的奖金也最高。当这座码头的老板——美国东部财团西凯尔公司董事长的千金来到码头寻找这位年轻人时,人们才知道他是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小洛克菲勒·哈里,他家的资产近百亿美元,他的祖父是世界著名富豪,洛克菲勒财团的董事长。码头工人问他:“你家的财富能养活大半个纽约市的人,跑到这苦地方来凑什么热闹?”哈里笑着说:“吃自己的饭特别香,你们为养家糊口,我为了挣够下学期的学费。洛克菲勒家族有个家规:孩子长到18岁以后,经济上自理。我父亲在年轻时比我更苦,他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为了交付昂贵的学费,每到假期都到密西西比河的货轮上当水手,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这样才读完大学。祖父虽有钱,他从不伸手,这是家规。”
洛克菲勒家教之严,在美国富豪中是著名的。他要求子女做到“富而不污”、“富而有义”、“富而有志”这三条。他们有意识地让孩子经受贫穷和饥寒,磨难和委屈,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有钱过点“少年穷”,这样才能使他们成年以后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强者独立的人格迎接生活的挑战。
来自台湾的一个“致富故事”
有一个人去请教某富翁如何致富,富翁说:“请您等一下,故事很长,我把电灯关了再说。”这个人马上心领神会地说:“谢谢您,我知道您如何致富了。”在一些有钱人看来,若要致富就必须从每一个细小的地方节省资源,不浪费就是致富的基础。“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办公桌是由几张会议桌拼凑而成的,座椅原本是一把用了十几年的铁椅子,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才换上了新椅子。有人总结说,鸿海赚钱的秘诀就在一个“省”字。上班时间,公司走廊的灯间隔着亮;午餐时分,用餐者的办公室的灯一律熄灭。会议室的墙上基本没什么装饰,地上用的也是最便宜的地毯。为此,郭台铭常被朋友取笑“没品位”,但他说:“我现在有什么东西买不起?可是如果我真去搞品位,股东们就要担心了。”
一个留学生的自述
不怕别人笑话,出国之前,我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真正意义,虽然这句诗我上小学就会背;可是当我在异乡尝到饥饿却发现没有东西吃的滋味,我知道粮食的可贵。以前,我老是问我妈拿零用钱,还不高兴嫌我妈给的少;可是当我一个暑假打两份工,月底拿到那张薄薄的薪水支票,看到好不容易到手的钱又被砍掉大截纳税,我知道这个世界赚钱不容易。去商店买东西,提着篮子逛一圈,咬咬牙又把东西放回原处,因为我知道我的妈妈要赚八块钱才能让我在这里用一块,她要比以前辛苦八倍去工作才能供得起让我在这里读书。我宁愿花一小时走到唐人街买张电话卡,也要省下3块坐地铁的钱。一块钱巴不得掰成两块来用,因为我知道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每次我妈跟我打电话,她都是照例要问“你开不开心” ?我的回答照例都是“开心,很好,不用担心”,我妈就会说“开心就好”。这样的对白起码每周末就要重复一次,可我从不觉得单调,因为我觉得好高兴能听到我妈的声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