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

2017高考复习即将开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复习,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非常适合各位高三考生复习使...
  2017高考复习即将开始,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进行复习,下面是21世纪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精讲、精练,非常适合各位高三考生复习使用,欢迎查看!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各个知识点,21世纪教育网最新推出了2017高中语文必考知识点教学视频,各个考点,逐一突破,点击以下图片或文字链接进行观看!


  一、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些和抒情手法相融合,如用典、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另外抑扬结合、象征也是常用的表现手法。
  1.抑扬结合:“抑”就是贬抑,对事物进行否定、贬低;“扬”就是褒扬,对事物进行肯定、赞赏。抑扬运用时,只强调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起衬托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欲扬先抑,一种是欲抑先扬。
  2.象征: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者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 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的联系,但通过作者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含意。例如: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萧索、鸳鸯象征爱情等。
  3.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渲染:对环境、景物进行多方面的描绘形容,以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
  5.烘托:“烘云托月”,借助描绘别的事物突出主要对象。烘托又叫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表达不同的情感。
  6.用典抒情:剪接典型故事,借助典故来抒发情感,来讽喻时政。
  7.借古喻今:借助历史上的人物或事件来隐喻、规劝当朝。“借古”是手段,“喻今”是目的。
  8.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联想,融景生情,因物起兴。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了解主要表现手法的概念及表达效果,课后要认真阅读[相关资料链接]的内容。
  (2)贴近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的形成过程及表达效果。如上面的几个例题都需要按照此点作答。
  (3)联系背景材料作答。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情感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些诗歌要通过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诗的主旨。
  (4)欣赏诗歌不能离开诗歌整体。因此不要忘了最后要在关键处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答题步骤
  (1)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词、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托物言志要阐明“物……志”所指的内容,象征要指明象征意义)
  (3)阐明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
  二、鉴赏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要特别关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包括“白描”“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记叙,是叙述人物经历、事件发展和情景的转换;描写,是生动、具体、形象地再现某一对象的状貌和情态;议论,是对景物、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命运的态度和评价;抒情,是抒发和表达诗人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抒情与描写是考查的重点。
  1.描写手法
  诗歌中主要考查侧面描写中的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等。
  (1)动静结合:对景物进行动景和静景的描写,有以静衬动、以动写静等手法。
  (2)白描:绘画中的一种创作手法。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和细致的修饰,直接描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3)虚实相生:实写就是正面描写,写现实中的真实景物;虚写就是侧面描写,写想象中的景象,写所感。
  2.抒情方式
  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等。
  (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对人物或事物的爱憎情感。
  (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来寄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常情况下“景”和“情”产生的美感是一致的,美景抒乐情,恶景抒哀情,但诗歌鉴赏中还经常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其目的是让“哀情”更悲。
  (3)情景交融:把作者的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景中有情,情中带景,情景融为一体。
  (4)托物言志:借助自然界中的某一物象所具有的特征,来表现作者的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象带有人物化的色彩。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重点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的方法与技巧。从总体上对表达方式有所了解。
  (2)在读懂原诗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利用上述知识,分析都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要联系整首诗的感情作答。如[例3]是分析型题目,在最后要有一句表达作者情感的点睛句。
  2.答题步骤
  解答鉴赏表达手法类题目可采用下面的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歌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基本特点;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试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简析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助对诗歌形象的分析,联系写作背景等因素全面综合来考虑。所谓“评价”大多是对写了什么、内容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出判断。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真正要求作出评价的不多,即使是涉及这一层面,也多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可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倒是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设题比较多。
  “评价诗歌的内容主旨”常用的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要学会知人论世
  分析作品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如鉴赏李煜的词,就要了解李煜的创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降宋 前,南唐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基础较好,李煜过着纸醉金迷、酣歌曼舞的生活,作品多描写帝王的享乐生活,表现高雅文化与富足生活给他带来的短暂的快乐;降 宋后,李煜过着“此中朝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屈辱生活,作品则以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怆动人,一洗前期作品的香艳柔媚,进入了另 一番开阔的境界。
  例如:王安石的《孤桐》,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孤 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分析:要理解诗歌的主题,就必须结合王安石的生平经历。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 了。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 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要结合时代特点
  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一个时代的风貌都会在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上打上印记。比如,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这两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旧王朝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另 一方面异族入侵,民族矛盾激化,这些时期的作品主题多表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凄苦;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 心。因此我们读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总感觉少了唐诗的雄伟气魄和高昂格调,取而代之的是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家国之愁和悲凉之气。
  (3)要利用暗示信息
  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要充分利用诗词本身的暗示信息,这些暗示信息可以是诗歌的标题,可以是诗前的小序,也可以是诗后的注释。这些内容,有的给我们提供了 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的介绍了作者的经历,有的交代了作者的创作动机或创作经过,有的则直接指向作者的情感基调。这些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而解读诗词时必须要 细心阅读,充分利用。
  2.答题步骤
  步骤一:确定诗歌题材,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步骤二:具体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步骤三: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
  3.答题模板
  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评价。
  二、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常见的命题方式
  1.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该句(联)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3.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词)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5.试比较诗歌中(或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 玉花:喻雪花。
  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解答分析思想情感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诗题。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住关键词。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了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由“故园情”便可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题材类型。人们常常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分成若干类,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词)所属的类型,就可快速把握该诗(词)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绪和深厚友情。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示“乐情”,“哀景”表示“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 写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意象是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所以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
  (6)抓住注释。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内容做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的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别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2.答题步骤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可采取以下步骤:
  步骤一: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步骤二: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态度”,是指对事物、人物的观点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态度,对历史事物、历史人物的观点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 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 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常见的命题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这首诗体现了××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技巧】
  1.解题思路
  (1)一首诗或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是建立在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上的,因此,把握诗、词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也要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去考虑,不能忽略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去架空分析。
  (2)对诗歌作品的作者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3)作者在诗词中的观点,需要我们在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防止以偏赅全的错误。
  2.答题步骤
  步骤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步骤二: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2016-08-17
下一篇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