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的差异是教育方式不同
昨日,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团队S.E.E.D.S(种子)团队和来自市教育局以及20个区(市)县的教育局、学校代表一起,在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举行了一场“中美课堂大碰撞”现场会。美国教师的发散思维式教学和中国教师的逐步深化主题式教学方法在现场献课中激烈碰撞,让听课的老师们在大饱眼福、耳福的同时,更是“现学现卖”生成了一节融合中西方教育精髓的“火花课”。
课堂看点
细节是美式课堂关注的重点
碰撞活动一开始,来自美国的Torie老师就首先为中美双方的老师们献上了一堂阅读教学课。一句简单的句子,Torie也能选择不同的角度提问。根据她的提问,课堂上六年级的孩子们开始敞开想象思维。为了训练孩子们的发散思维,Torie还让孩子们努力寻找句子中的相同和不同。“它们都住在我家!”“它们的颜色不同!”通过对比,同学们从不超过十字的简短语句中找出了十几个相同点和不同点,细节的挖掘让大家领略了阅读的乐趣和重点所在。
“美式课堂更注重孩子们思维的拓展训练,注重细节分析和听说能力,让孩子们的思维更深、更广。”听完课后,来自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副校长周航对美国教师Torie的细节教学方法印象颇深:“这是中国老师容易忽略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主题是中式课堂教导的要领
“我手上有两杯水,大家来尝一尝,说说它们有何区别?”“一杯甜的一杯苦的!”美式课堂后,来自龙江路小学分校的周航送上了一堂有趣的阅读作文课,从引起话题到搜集生活素材,再到提炼深化主题,每一个阶段的教学目的都非常明显。短短半个小时的课堂,五年级的孩子们现场写下了一篇篇主题鲜明的作文片断,教学成果十分明显。
“中国的老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培养,中式课堂不仅延续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了主题的重要性。”从头到尾都认真听课的Torie真诚赞扬了快乐教学的中式课堂,她建议说,如果老师们能再让孩子们勇敢地放飞思想,那就更完美了。
现场镜头
把“美国的教室”
搬进中国的学校
在现场会隔壁,一间根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E.E.D.S(种子)团队的建议装扮完成的“美国教室”吸引了参会老师们的目光。教室里,每张桌椅上都放置了小画板,教室四周的墙壁上贴满了与近期教学内容等相关的贴画。“在美国,班级上限人数是32人,一般小学,每班平均人数在23-32人之间,这间教室就只有32张桌椅。”Torie老师解说着美式教室的特点。“这里怎么有一排号码袋,难道美国小学生上课也"打卡"?”讲台一侧,红、橙、黄、绿四色卡片插在一排标有数字的口袋中,一旁的墙上,标注着不同颜色卡片对应的意义。“同学们的表现使他们获得不同颜色的卡片。绿色表示超级棒,红色则要告知家长。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图书室,一直"亮绿卡"的同学就能获得星级卡,集齐50张,就能获得吃冰激凌的机会!”听完解释,中国老师们恍然大悟,“我们想把这种注重激励和思维开发的美式教室布置搬回学校!”
中美小学生习作比较
中美课堂
差异不在文化
阅读教学课后,中美双方的老师们聚在一起进行了一场零距离课程文化交流互动。活动一开始,两段中美小学生的作文展示就让大家陷入了思考之中。
作文片段1、它最爱吃苦菜了,只要一见到苦菜,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样子可爱极了,人见人爱。
作文片段2、小鸡吃了一半的西兰花,一些米饭,还有半个橙子!这时,我再看它的小肚皮,圆得像一个大球!
“第一段作文肯定是中国学生写的!”没有署名,没有提示,现场的老师们轻易就猜中了作文的主人。优美语句的运用和真实细节的描写,让现场老师们直观地分辨出中美小学生写作的差异,也由此悟出了自己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的问题。
“咱们中国的老师重在讲what(是什么),美国的老师重在讲how(为什么)。"为什么"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注重细节的观察,这也在他们的作文上直观地反映出来。”武侯区继续教育中心副主任汪羿用一句话总结了中美课堂的差异:“中美课堂的差异关键点其实并不在于中西方文化不同,更多的是在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观察程度而导致的教育方法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