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成义务教育均衡"短板" 加重农村家庭负担

  红安县七里坪镇退休老人江胜炎在来信中说:“随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建立,城乡儿童‘不花钱,有学上’不再是梦想,农村儿童辍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农村学生择校之痛却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短板’。”

  地误一茬,人误一辈子。如何让农村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择校加重农村家庭负担

  红安县七里坪镇长胜街旁一栋小房里,置放着简易的床和陈旧的家具。“添置这些生活设施要花去上千元,1年房租、水电费需上千元。”七里坪镇观音阁村老农秦遵金为照顾孙子和孙女上幼儿园和小学,离家在这间房屋里已租住6年。10月13日下午,当记者走进这间小房时,他紧锁双眉说:“这还未算相比在农村家中每年多开支的3000多元生活费。”“爷爷,我回来了。”在镇上的列宁小学上四年级的孙子秦训贤,蹦跳着放学回家。秦遵金指着孙子说:“住在观音阁村,我种菜搞副业每年至少可收入5000元,为了照顾他上学,不但收入没了,还每年倒贴四五千元。”

  在观音阁村,秦训贤的父亲秦国华种地、养猪,每年仅有5000多元的纯收入,支撑着全家人的生活并供儿子上学。

  目前黄冈市留守儿童有51.9万人,占在校学生比例的45%。江胜炎了解到,该镇观音阁村、王文秀村等4个村的留守儿童有90%择校后靠租房上学,相对不租房上学的家庭,要减少收入近1万元。

  据悉,我省农村学生择校呈上升趋势,不同程度加重了农村家庭负担。

  记者手记

  据悉,去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3.69%,但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有政协委员认为,因为孩子上学使家庭变得贫困,那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均衡义务教育发展,不仅是为了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更要上得好学。

  政府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有比较足够的资金投入教育;另一方面要将有限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两校差距暴露教育不均

  2008年,观音阁村等就近的6个村都停办了村小学,孩子们都被集中到七里坪镇大斛联校念书,愿住校的,该校可提供食宿。为何秦训贤不读大斛联校,而要择校去读镇上的列宁小学呢?

  13日,记者走进大斛联校,有学生说:“一年级一个班有16人,学前班有10人,由于学生少,教师也少,学校只好让这2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上课。”

  目前在大斛联校上学的不到100人。该校负责人说:“6个村本来应有近300人按户籍划分在我校上学,如今三分之二的学生流散了,主要到教育质量、教学设施好的学校去了,不少教室空着。”

  据介绍,这个学校有18间教室,有一个简易的运动场和师生宿舍,总面积约有3500平方米。“缺少音乐室、美术室、多功能室等现代化教育设施,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大斛联校负责人坦陈。

  列宁小学咋样?记者踏访这所占地面积19676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综合楼和教学辅助楼的学校时,只见不少学生在200米塑胶跑道、塑胶篮球场和学生健身区的运动场上跑步、打球或健身。该校负责人说:“学校不仅音乐、美术、微机室等装备配套,还有齐备的学校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络设施,被湖北省定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是黄冈市小学示范学校。”

  秦遵金说:“在这样的好学校上学,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当长辈的吃点苦值!”

  秦训贤的班主任老师余华英打开花名册,逐一清点后说:“全班有66人,像秦训贤一样的择校生有27人。”据介绍,目前列宁小学在校生有1200多名,其中择校生超过三分之一。

  记者手记

  许多农村学校达不到义务教育办学标准,导致许多农村学生到城镇学校借读,进一步加剧了校际之间的不均衡,造成部分农村学校生源过少、师资和教学设施浪费,城市学校大班超额现象。

  减少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确立对所有义务教育学校一致的资源配置标准,以此来量化各地的投入责任,在此基础上,对于因市场原因所导致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资源配置差距过大的情况,应通过基于缩小差距的公共资源配置来给予消除,逐步缩小校园间硬、软件设施的差距,为消除“择校”创造条件。比如,可将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让优质资源共享,以解目前优质资源不足之难题。

  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

  谈到师资力量时,列宁小学的负责人颇感自豪:“全校有56位教师,全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5岁以下年轻教师超过一半,后备师资充足。”“列宁小学开设了英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且教师水平较高,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秦遵金让孙子选择该校的一个理由。

  大斛联校如今仅有10名教师。近60岁的老教师戴远明,从教40年,明年就要退休了。他说:“近几年学校已有6人退休,这些人的教学任务全压在他人身上。20多年来没有分一个大学生来。”

  48岁的汪校长最年轻。他说:学校的语文和数学这2门主课教学质量不差,差在英语、音乐和美术等教学上,主要是缺乏此类专业教师。”

  几位教师回忆:“从这里出去的大中专生约300人,有考上武大,也有考上上海交大的。30多年来,没有1人回校教书或回乡资教。”“教书40年,现每月收入只有2400元。”戴远明说,教学、生活条件差,待遇低,致使农村学校没有吸引力。

  在省城武汉,记者采访来自黄冈市农村的大学生小汪,他已在武汉某大学师范专业毕业,如今在武汉某电脑城打工。他想从事教育事业,为家乡教育奉献自己的力量,但却很纠结:“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又让我心存顾虑。”纠结的不仅是小汪,不少大学毕业生不愿去农村从教,是农村教育缺乏吸引力的真实反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