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会询问九部长: 教育投入4%指标“大考”

    人民大会堂三层金色大厅,包括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等在内的9位部级干部,排成一排就坐,接受人大常委会询问。

    2011年12月30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下文简称“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整个询问会采用问答形式。关于教育投入成为本场询问会的焦点话题。如何能够确保4%关键指标的达成?新增教育经费将投向哪些领域?这笔庞大的资金又将如何监管?都是常委会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省教育经费拨付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同时国家将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以便对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制度化。

    4%指标“任务艰巨”

    教育经费投入增加最受关注。

    曾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吴启迪率先发言。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2012年是4%达标的关键之年”。

    “2011年估计能达到3.8%左右,但距离4%还是有一定距离。”有教育经济学专家透露。

    “2011年为了4%目标,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文件,并为此专门召开了会议作出了部署。”接受专题询问的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表示。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数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举措。
   
    依据上述文件,2011年全国范围内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以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中来计提教育资金。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份,全国教育费附加征收了1231亿元,同比增长46.5%,地方教育附加征收了621亿元,比2010年同期增长了1.89倍。

    “我们判断,2011年的趋势比2010年还要好。”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称。

    与财政部负责人的乐观态度不同,对于4%指标的完成教育部门并非“信心满满”。

    袁贵仁在其报告中坦承,“落实4%目标任务艰巨,不少地方财政压力大,对加大教育投入的具体安排还不明确。”

    因为根据现行体制和政策的规定,教育的事权和支出的责任,中央和地方都有,但主要的责任在地方。“各地能否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如期实现4%的目标至关重要。”有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表示。

    而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之下,地方政府多有捉襟见肘之感。

    “现在我们在人大的调研当中,地方都说很困难,不能再提高了。”吴启迪称。

    为了明确地方政府责任,日前财政部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对各地2011-2012年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通知》文件,提出对各地财政教育投入状况分析评价的具体办法和量化指标。

    这些量化指标包括“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幅”、“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例”、“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以及“土地出让收益教育资金计提率”等四项具体的量化指标。

    “2012年和2013年年初,财政部将会同教育部对各省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并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以便中央政府进行监督和问责。 ”上述人士称。

    与之相配套的是,财政部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对如期实现这些指标的省份给予奖励,教育部也根据这些分析评价结果,将来在各地院校设置、学位点设置以及招生计划方面要采取相应措施。

    记者获悉,目前各省在接到部委通知后,亦将任务“层层分解下放”,针对下辖的各级政府制订了相应的分析评价方案。

    人大常委会询问九部长:教育投入4%指标“大考”

    资金将重点倾向薄弱环节
   
    “最近几年,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但总的来说仍然存在着一方面经费短缺,一方面使用不尽合理的情况。”朱永新委员并不讳言。

    此前,国家为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曾专门出台文件为每位就读中职的学生每年补贴1500元。但是在政策执行当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用这笔补贴请客、购物;一些地方中职院校则采取弄虚作假多报学生数的方式骗取国家资助经费。

    “如果把这批钱投在教学设施、校企合作或者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上,效果可能会更好。”有熟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育界人士表示。

    “就是GDP的4%争取到了,这是不得了的钱,全国人民都在盯着这笔钱怎么用,这笔钱要用在培养人身上,绝不能花在两次装修、三次装修,搞豪华装修,宿舍变宾馆、食堂变餐厅,扶梯甚至也雕花,走廊里挂电视,其实都没有人看。”全国人大代表王荣华说。

    更有参与专题询问的委员在会场向教育部部长抛出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如何保障这些经费使用更合理、更科学?是否准备建立相对独立的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是否有科学的决策程序确定经费使用方向和重大项目的决定?

    袁贵仁坦承,现在教育部最关心的事也是如何把这笔钱“用到刀刃上,使用好、管理好”。

    据教育部相关人士透露,下一步资金将重点向中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投入,“领导内部讲话时说了,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少搞一些锦上添花的项目。”

    具体而言,这些领域包括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特殊困难学生倾斜以及向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倾斜。

    针对上述问题,决策层近期将陆续出台扶持政策。

    据出席专题询问会的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透露,经国务院同意,“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除经费投向外,经费的使用效率亦是委员、代表所关注。

    “必须进一步强化资金投入的有效性。一是经费要按规定投足。二是经费要按效益用好。”胡彦林委员表示。

    完善监管制度成为关键。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下一步,教育部将完善学校的财会、会计制度,推进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提高监管的科学化水平。

    “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经费监管中心,中央编办已经批准了,使对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袁贵仁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