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五大误区
摘要: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应该避免陷入五大误区:一、口若悬河,搞“一言堂”;二、把握不准,有始无终;三、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四、语言枯燥,方法死板;五、教无特色,千人一面。而应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
关键词:双边活动 兴趣 尊重 创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基于此,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贯彻新课改精神,本着为了学生成才的原则,在历史教学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我们应该避免陷入以下一些误区。在此提出以共避之。
一、口若悬河,搞一言堂
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主体,课堂的主角,其行为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课改下的的历史教学与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形式基本不同,课前首先让学生充分预习和收集相关资料,上课时由学生自由发言。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地、主动的和积极的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求知的欲望与激情也被激发起来;让学生学习了用心去感受历史知识,而不是简单用脑去记历史,同时展开丰富联想,让历史走出教材,走向现实生活中,要让学生“讲”出来,学进去。
总之,教育应还原本质,教师从“代理人”回归自主,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成教学主体。尽量发掘学生的需求和潜能。
二、把握不准,有始无终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备教材,转变为先备学生,但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教材,做到随心驾驶,有的放矢。可有的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钻研教材,没有认真备课,造成了课前未吃透教材、未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作。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产生
三、面面俱到,遍地开花
新课改下的历史教材要求学生识记的知识减少了,也没有了以往的小字内容。但是正文虽少,但辅助内容就比较丰富。有导语、学习建议、课前提示、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图表、图画、材料阅读、自我测评等。有的教师授课就轻描淡写,学生练习犹如“闪电”,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是:上课似“坐飞机”,练习似“流星雨”,探究似“雾里看花”,落实目标似“瞎子摸象”。结果是主次不分,轻重不明,重点不突出,难点不突破,这堂课的效果肯定就不理想。教师对教学内容要精当剪裁,练习设计总揽要点,寓课文于练习之中,借巩固而升华思维,促成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课文的动脑筋和问题探究中蕴藏了不少这样的精彩案例,切忌知识传授“普下大网”,做练习搞“广种薄收”。 四、语言枯燥,方法死板
历史是一门生动的学科,应该把枯燥知识用生动语言讲述,切实履行孔圣人的“寓教于乐”。然大多数老师让学生无精打采,气氛沉闷,学生保持缄默。很多学生把历史课被戏称为“睡觉课”,“休息课”。这是教师教学者的悲哀,更是先人们得悲哀。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形象富有亲和力,语言富有感染力,问题富有吸引力,师生互动融为一体。要把历史课上好、上活、上出味道、上出精彩。这样就能使历史课演化成兴趣课、探究课,切实把学生从边缘引入中心。
五、教无特色,千人一面
子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此,教学方式千变万化,但总有一种最适合你和你的学生。可总有一部分教师习惯于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看书,然后依照内容顺序解决问题,最后练习小结,把板书要点复述一遍。更有甚者,一次备课,反复使用。备课是“新桃换旧符”,上课是“旧瓶装新酒”。人们打趣地称这种教师为“一劳永逸”型。此种教法短则一本书,长则用三年。把教学当成了一种形式,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要让学生钟情于定式思维,探究于鸟笼之中,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缺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而为了避免陷入这类误区,教师要多探究和钻研教材、多分析和把握学生因势利导地采用恰当的教法来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切忌教学理念固步自封,办法千人一面。
虽然教无定法,但以上我所举的几种表现是所有历史老师都应当忌讳的。新教材的施行、新课标的使用促使我们在吸取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摒弃陈规陋习,追求不断创新,在历史课上应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教学内容精,教学方法巧,教学实效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放飞希望,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