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养正中心小学春季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一些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从小培养他们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双重力量,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作为重要的目标。1、补充教材内容,培养求异思维。知识是包罗万象的,而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时不能限于书本上的,抱有一种唯书独尊的思想,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在进行教学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将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2、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发散思维。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教材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做好课前调查,培养质疑问题。品德与社会课是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事物,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调查员,小记者的身份去做社会小调查,让学生在调查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4、进行课后实践,温故而知新。当问题解决于课堂后,让学生实践于社会,走出课堂。让学生收集信息,查询资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社会交往面,更让我们的课堂面向社会。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教科书
总目标: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全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交通安全知识,通过对水、电、火的安全使用问题,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
四、教学方法及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