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抢“状元”争不来世界一流

  今年招生启动前夕,高校纷纷表示,不会发布任何“状元数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报道,北京两所知名高校仍在竞揽“状元”。

  高考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谁能说在素质上有天壤之别?但是一些大学却为这个第一,争得不可开交。大学之间相互盯梢、公开交恶,对考生和家长不厌其烦地自我推销,许以奖学金、出国的优厚价码等。此时的大学,看不出教书育人之地的平和淡定,倒多了几分商场上的不择手段和娱乐圈的浮躁喧哗。

  稍加留意,我们不难发现,最激烈的“争抢”往往发生在水平相当的大学之间,明眼人一看便知其中的攀比心态。对于外界的批评,大学或许要说自己很无奈。套用一句俗话,“大学也不愿意输在起跑线上”。

  按照这些学校的逻辑,大学若得不到好学生,就会威胁发展、难以为继。这样的逻辑,与大学海纳百川、兼济天下的胸怀与气度相悖,与大学不拘一格培养人才的责任与使命相悖。培养和成才孰先孰后?学生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孰重孰轻?在功利心态的驱使下,难免本末倒置。

  高校争抢优秀生源的背后恰恰是不自信——不仅要靠“状元”的多寡来证明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更要靠分数的高低来衡量所选的人才。国外名校拒绝满分申请者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多元选才、特色发展、鼓励创新……回答“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思路也该日渐清晰。

  大学招办深入基层,其职责本该是发掘有潜力的学生,并让这些学生了解大学将如何提供适宜他们成才的土壤。若眼睛只盯着“状元”,恐怕与未来“大师”失之交臂。华罗庚不是状元,钱学森也不是状元。按照今天的标准,他们的书桌该在何处安放?

  一项调查数据发人深省,恢复高考后的3300名“状元”中,无一人成为某一行业的领袖。这说明,纵使“状元”都是好料,但最多也只是“璞玉”,要成才还需要日后的打磨。

  在各高校竞相追逐的氛围下,“状元”们很难遵从内心选择。光环褪去时,因为目标不明确、学习无动力而走上网瘾,甚至退学之路的“状元”,并非没有先例。

  放眼世界,一流大学拒绝满分学生的不少,而优秀学生为了自己的理想、兴趣,放弃顶尖名校也大有人在。如果中国大学迷恋分数、追逐“状元”的势头不减,如何承担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如何引导基础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真如此,恐怕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我们才真的输在了起跑线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