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斜街小学: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外地进京务工人员子女赴美国表演抖空竹,这在上斜街小学并非新鲜事。作为一所地处老城区胡同里的普通小学,上斜街小学非京籍学生的比例接近80%,还有10余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学校立足自身传统和地域特点,坚持“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创设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全纳教育。今天,“面向全体、善待差异、和谐发展”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同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特色传承校,小小空竹引领着这所学校从北京文化走向民族文化,迈向国际文化。 办学理念引领学校特色成长
上斜街小学从1989年开始施行全纳教育,进行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韩建丽校长介绍,学校所坚持的“接纳、包容、发展”办学理念,以及“面向全体、善待差异、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都是基于学校的发展实际和历史积淀而提出来的。
据了解,上斜街小学创建于1935年,在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合并校,目前学校生源主要以周边胡同里的居民为主。目前,全校300多名学生中,外地进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占到近80%,还有随班就读的听障、智障、自闭症学生17人。近年来,学校借助地域文化资源,立足自身发展特点,发挥优势,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和发展需求梳理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在学校的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校本教材、特色活动以及学校管理等各个层面落实“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创办面向全体、善待差异、和谐发展的融合教育学校。
“做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接纳每一个学生,明确规定对辖区内所有适龄儿童做到‘零拒绝’。”韩建丽校长说,要想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学校就要包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优势,以及在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善待差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学校还为特殊孩子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计划。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开展随班就读研究、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斜街小学教学楼里,每层楼道的墙面都被布置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墙,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据介绍,“海纳百川”的思想是校园文化设计的精髓,因此学校整体装修的主色调也是蓝色。记者看到,一楼大厅以蓝色和黄色这样一组强烈的对比色为主色,取其海纳百川、绽放辉煌之意,通过照片、文字介绍等方式,回顾了学校全纳教育的发展过程,同时也突出了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抖空竹”的办学特色。二层的青瓦红墙,尽显京味传统文化。三层桃红色主题墙记录了中国腾飞的历程,是国情教育的最好素材,其中“修志、修身、修为”三大主题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不朽精神。四层立体的、多元的创意空间,包含了学生精心创作的科学与信息小报、工艺制作与美术创作等,以及教师为学生设计的知识园地,彰显了师生丰富的想象力,体现了学校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核心目标。
韩建丽校长说,在学校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获得健康成长,提升了学习的幸福感。“在上斜街小学里没有歧视,看不到边缘化的学生,所有学生平等参与每项活动。和谐的学校文化使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融入了集体,融入了社会。”同时,学校为每个教师创造自我发展提升的机会,建立了一支和谐向上的教师团队。
善待差异 助力每个学生发展
面向每一个学生,善待学生的差异,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上斜街小学自1989年开始,就进行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1996年区教委将其确定为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基地,2002年建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据介绍,目前该校随班就读的听障、智障、自闭症学生有17人。这些特殊学生在普通班里也能很好地完成学业,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自信。
“善待学生间的差异,包容他们暂时的困难,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韩建丽校长表示,上斜街小学提出的“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是融合教育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义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介绍,在合区以前,每个区县最多有两个名额推选到市里参与竞选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当时连续五年,原宣武区推选到市里参与评选的两个候选学生都来自上斜街小学。目前上斜街小学共有11名学生当选市区级十佳少先队员和市优秀少先队员标兵,其中有3名学生是聋儿,他们都是随班就读的学生,另外还有2个助学伙伴。“原来有一名聋儿,同时也是外地进京务工人员的孩子,在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关心鼓舞下,德智体全面发展,荣获北京市十佳少先队员、全国好儿童荣誉称号。现在就读于北京十五中,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上。”韩建丽校长说,聋儿的学习标准和普通学生完全一样,因此要让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普通班里跟上日常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校给老师和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学会学习、学会关爱。”
为了提高工作实效,近年来上斜街小学不断完善随班就读教学管理制度,并为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韩建丽校长介绍说,教师要在对学生学习起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心理、生理、认知等方面的分析,制定全学期的个别教育计划。
此外,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采取不同的分层施教方式,如放慢语速、夸张口型、多媒体视觉辅助、分层设问、小组合作、伙伴助学、个别指导等方式。其中,有些学生还要进行课前铺垫、课后辅导。针对困难较大的随读生,还采取协同教学的方式。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斜街小学建立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的资源教室,这是让每一个特殊需要的学生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韩建丽校长介绍,资源教室的整体设计融入了学校“海纳百川”的环境文化建设主题,实现了八大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社会适应、思维、肢体协调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训练。”此外,资源教室还在一二年级开设了思维训练课,通过数字游戏、图形拼组、智力魔珠等活动,在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同时,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小空竹 抖活校园文化
一位来自美国的校长分享她来中国学校访问的体会时曾兴奋地说,“我喜欢那所‘悠悠学校’。”她口中的“悠悠学校”就是上斜街小学,其中提及的“悠悠”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空竹”。
小小空竹蕴含着老北京深邃的文化,也传递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热情。2006年,“北京抖空竹”项目正式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斜街小学所处的广内街道正是空竹的申报和传承基地。2007年,学校就开发了空竹校本课程。发展至今,上斜街小学已成为“抖空竹”特色传承校。
在上斜街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会抖空竹。一周一节的空竹校本课程给予学生们了解空竹知识、学习抖空竹技法的机会。“低年级学生的空竹课以学习抖空竹为主,高年级的课程中则加入了更多有关空竹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还将空竹与美术、音乐等其他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对空竹进行创新,如为空竹上色、创新空竹图案、创编空竹表演音乐、作空竹主题的童谣和藏头诗等。”
抖空竹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据了解,空竹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展示活动、校本课程展示等活动中,都有上斜街小学空竹表演队的身影。学生们参加中央电视台智慧树栏目的录制、向社区居民教授抖空竹技法、在天安门参加北京奥运会宣传活动,甚至远赴美国交流演出。
在学校“接纳、包容、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引下,空竹已经融入了校园文化。上斜街小学的校园吉祥物“空竹娃娃”——雯雯和明明,早已成为校园小明星。每个月,学校都要进行“空竹娃娃”评选,“爱国娃”、“自立娃”等都是让学生们骄傲的头衔。此外,每个学期学校都设立为期一个月的“校本课程展示月”,期间每个年级、每个班都自主组织空竹主题活动,如做空竹主题小报、参观空竹博物馆、到公园里教路人学空竹等等。学校还创编了“空竹操”,不定期举办空竹技能比赛。
空竹丰富了上斜街小学学生们的业余生活,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成为学校的一张颇具文化底蕴的名片。韩建丽校长表示,孩子们在抖空竹的过程中,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同时,“学习空竹既可以锻炼身体,也让学生们掌握了一项技能,还可以了解和传承北京文化。同时因为参加各种演出,学生们得到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空竹让学生们更加自信。”
韩建丽校长表示,今年五月,学校争取建立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工作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推广,通过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晨报记者 罗德宏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