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成门外一小:育人为本打造小学美丽教育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始建于建国初期,经过60多年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点的教育风格。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强调师生共进,师生共成长,一切为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同时,学校秉承“四优、一特、三建设”的发展目标,力求让每一名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且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学有特长。
“四优一特三建设” 构建校园特色优势
阜外一小曾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四优、一特”的办学目标,“四优”即环境优美、管理优质、队伍优良、育人优秀。“一特”即大力发展科技、艺术教育特色。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校园环境、管理水平、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刘凯校长认为,学校的特色建设是长期性的,特色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要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十一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探索,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优势和特色。
据介绍,该校从去年开始,在“四优、一特”办学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建设”。刘凯校长说,一方面,要进行学习型组织建设,以此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这是提升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三建设”中具有统领地位。另外,要进行课堂文化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功能、培养有用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实现内涵发展的核心。”此外,还要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是实现学校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为学习型组织建设和课堂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为学校内涵发展提供助力。
“建设学习型组织,就要把学校建设成师生的精神家园,领导团队更加团结务实、创新奋进。”刘凯校长表示,校园里应该充满人文关怀,是大家每天乐于来的地方。“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善待老师、善待员工,尊重,信赖,把大家的心拢在一起。我们要为学生服务,以育人为己任。”而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靠学习、反思、操作、再反思,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解决问题,以此不断提升领导力。
课堂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战场,刘凯校长说,学校确立了“情礼交融、趣效相彰”的课堂文化定位。此外,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阜外一小大胆提出了“校园云”的设想。“我校的‘校园云’就是将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教师使用的桌面、学校数据的存储和个人数据的存储统一集中到数据中心,使用任何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工作、教学。在‘校园云’中,我们除了安装了一般的应用程序,还安装了人教版的电子授课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
据介绍,阜外一小 “三建设”的提出,涉及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园建设的方方面面,是对学校总体发展的全面设计,而这些又都是为学校“四优、一特”的办学目标服务的,保持了学校发展的连贯性、持续性。刘凯校长表示,“三建设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契合了‘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内涵、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西城教育的发展目标。”
共建多彩文化 形成校园“流行色”
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刘凯校长形象地说,“文化”就是学校师生共同享有的校园环境,“就像空气一样,环绕在每一位师生的周围,浸润着他们的心灵。”
刘凯校长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体现在人们如何看待事物、评价事物,“要用联系的、发展的态度看问题,促进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
“文化体现在适度美。”刘凯校长认为,学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礼仪和习惯养成。“学校文化建设渗透在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刘凯校长说,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是组织活动,比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党员发展会,报告会、研讨会、党课、家长会、共建活动等。还可以是课程建设,比如,编纂校本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等。
阜外一小去年提出“三建设”,将课堂文化建设视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战场。刘凯校长认为,先进的课堂文化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经过对传统课堂的梳理和提升,学校确立了“情礼交融、趣效相彰”的课堂文化定位。
在课堂文化定位中突出了“礼”、“趣”、“效”的重要地位。学生对教师“以礼相待”,是他们热爱教师情感外化的行为;教师对学生“彬彬有礼”则体现了他们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同时,“情礼交融”共生出“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愉快气氛中进行积极、有效的主动学习。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完成“礼的学习”、实践“礼的行为”、形成“礼的理念”。
“趣效相彰”则是“趣”与“效”的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刘凯校长介绍,这里的“趣”是生发于课堂之上的、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学生喜爱的兴趣点,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药引子”。而“效”则是所有课堂设计应达到的目标,是不同学生获得具有差异性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充满趣味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获得认知和能力。有效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燃起对‘新知’的渴望。”
记者注意到,校长办公室有全体教师照片,学校楼道里也随处可见洋溢着孩子们笑脸的照片,刘凯校长说,打造校园文化,就是要把学校办成“老师和孩子的家”。
刘凯校长说,“文化是由组织成员共同建设的,每个人都抛出了自己的色彩,所有的色彩都融合成为一种‘流行色’,每个人都沾上了‘流行色’,这就是这所学校的风格,烙印在每个人的意识形态里,成为行为习惯思维定式。”
坚持“育人为本” 彰显科技艺术特色
“育人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刘凯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
刘凯校长说,坚持“育人为本”,就要激励教师教书育人。激励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与热情,从而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同时,还要构建具有强大辐射作用的“教育场”。学校要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努力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多样化发展提供沃土和氛围。学校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还要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陶冶性情操守,塑造精神气质,发展完整人格,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据了解,学校曾在发展规划里提出:“要加强科技、艺术教育。在原有特色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教育的潜能,拓展教育的内容。对学校的美术、科技、音乐教育的专用教室进行整体装饰。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每年要有30%的毕业生以艺术、科技、体育等特长考入理想中学”。围绕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学校的学年工作计划,近年来,阜外一小在发展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付出了很大努力。
刘凯介绍,为了发展科技教育,学校专门成立了科技教研组。科技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也带动了学生的成长。学校早在2000年就被评为科技教育示范校,多次获得西城区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何纾宇同学参加了科技小组课题研究活动,撰写论文《养成良好使用习惯,减小手机对人体的辐射》,并代表北京市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二等奖。他说,“科学课题的研究不仅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更让我学会了与人交流,学会了给自己安排时间,也帮我进入了自己理想的中学,激发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此外,阜外一小坚持科技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并不断搭建各种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只要是区教委系统布置下来的活动,我们都会组织学生参加。这样就可以给孩子创造得奖的机会。做到把机会送给孩子,把教育留给孩子。”刘凯校长说,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已经逐渐形成。学校成立了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目前全校有近半数学生进入艺术社团。而且近两年来每个团都能在市区比赛中获奖,民乐团在今年举行的第16届北京市艺术节民乐专场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
刘凯校长表示,艺术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艺术课教学相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我校的艺术活动的定位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考虑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选择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并在普及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学生提高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