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开房案,要真相,不要让孩子受伤害

        海南万宁某小学校长带六名幼女开房一事曝光后,舆论哗然。据13日海南省万宁市委宣传部通报称,陈某鹏与该市房管局职工冯某松因涉嫌猥亵未成年少女,已被警方刑事拘留。万宁市教育部门对陈某鹏做出免职决定。万宁警方称,六名女生没有被性侵。万宁市检察院已提前介入调查。

  校长免职后,开房案持续发酵。随着众多细节的披露,案件反而变得扑朔迷离,出现了各种不同版本的“真相”。现在信息只能确定开房属实、猥亵属实,至于是否发生过性行为,女生是不是自愿联系校长,为何离家出走,两嫌疑人是否真不认识……在权威信息出台前,不好妄下结论。

  开房案对幼女及其家庭的伤害,对底线的挑战,不言而喻,这也决定了舆论热度。案件曝光之后,剧情一波三折,各种猜想腾空而出。媒体、自媒体草根民众,都围绕校长开房案设置议题,一是反思幼童的保护,从观念、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切入,呼吁构建起儿童安全的防火墙;二是以解读真相的方式倒逼官方调查,在监督层面确保案件的公正性。

  两个方面的努力都值得肯定。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对各种热点事件的反思来推进的。这种反思可能不是常态,可能是建立在弱者利益牺牲的基础上,但围绕新闻事件的这种讨论,的确能够在陷入疲乏之后,重启对积累问题的反思。不过,这种舆论的跟进也需要避免几个问题。

  一是媒体报道的尺度。报道可能还原真相,也可能构成二次伤害。媒体报道开房案时,要求绝不仅仅是不上图片、引用化名如此简单。对隐私细节的报道,对篇幅的控制,对于不确定信息的呈现,对当事人的采访,对案件的价值判断,都需要合理掌控。举个例子,即便案件在当地已人尽皆知,当地媒体也该有所节制,以版面编排、稿件位置而非版面篇幅来强调此事的重要性。不要把一种残酷的伤害当新闻富矿,媒体节制,也是在为受害者减压。媒体的价值与立场,决定了信息的价值,在不缺位的前提下,关怀与节制也是一种抵达真相的方式。

  二是对真相的解构,避免陷入民粹式的审判。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很多事件曝光后对真相进行解读成为流行,即如朱令案。对案件的解构,可以理解为以解读真相的方式来倒逼真相,监督权力秉公办理。但也得看到,解构真相容易变为预设事实,使人们对案件的评判由“案件可能是什么”向“就是什么”转移,价值判断建立在虚构的事实之上,即便对案件审判没有影响,对舆论也会形成误导。

  校长开房案,很多信息依然残缺,监控录像只能坐实部分事实,其中影响定罪的关键信息,即女生自愿还是真如家属所言疑被下药,开房有无性行为,可以质疑,但切忌预设结论,提前启动舆论的审判。对六名幼女而言,如果无性侵属实,“莫须有”也是一种伤害。

  三是相关部门要与舆论及时互动。此案件中,政府回应堪称及时,但在某些方面比如对性侵的否定之上,又有仓促之嫌。职能部门要公示信息,也要审慎核查案情,二者不可偏废。此外,不少网友建议由公安部亲自派员督办,也应该得到积极回应。

  校长开房案,要真相,更要以正义的方式获取真相,一切都要服务于孩子不受伤害。诚如媒体评论,“幼女开房案,真相不能被猥亵”,作为案件的第三方,媒体、公众以及职能部门,都有义务推动事实的梳理,但要力避对六名幼女形成二次伤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