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不给特殊孩子“贴标签”
5月16日,为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着力推进融合教育快速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召开了主题为“融合 创新 共赢 发展融合发展,教育先行”的残疾人融合教育研讨会。
在研讨会上,据北京市教委罗洁副主任介绍,为进一步构建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全面建设符合首都地位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北京市将会把发展随班就读教育作为提高残疾儿童少年教育水平的主要形式和重点工作,使教育阶段有能力的残疾儿童均可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
据了解,截止到目前,北京市共有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22所,在校生2988名(其中285名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另有5682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
在一些发展随班就读,实施融合教育的学校里,随班就读学生的老师要比普通班级老师付出的心血更多。在第23个全国助残日之际,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几位随班就读的老师,体验他们的辛苦与收获。
走访京城普通学校的特殊教育教师
融合教育:不给特殊孩子“贴标签”
尝试个性化指导:与自闭症孩子签“合同”
22年前,王珺老师来到西城区上斜街小学。上斜街小学是一所在融合教育研究和实践做得都不错的学校。从22年前到现在,自己教过的孩子有多少,王珺只有个概数,但是对于一些特殊需要的孩子,她却记得很清楚。
现在上二年级的东东(化名)是一名自闭症患儿,他属于高功能自闭症,智力发展上要高于一般自闭症孩子。但是行为习惯却比较差,课堂上缺乏自律性,上课时经常下座位,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有时候,想说话了就执意要说,无论知不知道,总是举手要求回答问题。鉴于孩子这样的问题,王珺积极和家长沟通、商量,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家校表现,为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指导方案。
最后,王珺决定采用“代币制”和“契约制”的方法,和家长共同对孩子进行个性化指导。王珺每天都会和家长沟通,当天为孩子设置一个小表格,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求孩子把表格给老师填一下,老师会在上面写下孩子当天的表现情况。每有一节课表现好,家长就会为孩子加5分,用分数来换取他当天需要达到的目的及愿望。家长会根据分值制定相应的奖励力度。“通过‘代币制’这种方法,孩子这个学期变化特别大,他也主动要求自己上课要坐好,老师也会尽可能地鼓励他。”王珺说。
另一个就是“契约制”。东东这类孩子还有一个特点,自己答应的事一般都会做到。东东特别依赖妈妈,与同学一起活动就成了问题。为了帮助他更好地回归集体,王珺便和家长一起采用“契约制”的方法,鼓励他多跟同学一起玩。王珺先和东东商量,问他什么时候能够独立跟同学一起参加活动,让他对自己的“任务”有一个预期,然后再和他一起把这个目标写在纸上,并让他在“合同”下方签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有了之前的“合同”,东东果然按照承诺去做了。
“对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要有爱心和耐心,只有深入地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够采取相应科学的办法,才会对孩子有所帮助”。王珺告诉记者:“现在东东的变化非常大,原来在学习上能做的事情很少,现在已经能做一些几何代数题了。”
多一份爱心与耐心:为帮孩子变成“慢性子”
自1996年至今,昌平区城关小学的张玉霞老师连续带了3个听障学生、2个智障学生随班就读。不会手语的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一步步走上了听障生教育之路,让残障学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享受公平的待遇,并自信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1996年,没有特教经验的张玉霞,收下了她从教生涯中第一个听障孩子奕奕(化名)。奕奕的听力损失在100分贝以上,张玉霞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奕奕和正常孩子一样拥有关爱,拥有快乐,拥有美好的童年!
张玉霞首先将奕奕当作一个正常孩子来看待,既不刻意关注,又会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鼓励。同时,她倡导同学们一起来做奕奕的“小耳朵”,并教给他们技巧,“与奕奕说话的时候要慢一些,口型夸张一些,上课读书回答问题不要挡住嘴,脸朝向奕奕……”而且每节课都要留出几分钟辅导他。为了激发奕奕的学习兴趣,张玉霞还把生字编成顺口溜,帮他记住字形、字音。
张玉霞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那个当初只会讲几个模糊不清词语的孩子,如今已从北京联合大学(招生办)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多年养成的习惯,使张玉霞说话的语速变慢了,口型变夸张了,声音也变得沙哑了。很多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以为她是个慢性子且表达“有问题”。而在她教过的特殊孩子们眼中,她就像他们的妈妈一样,时刻爱护着他们。
“孩子们在我的照料下,成长成才,我也成就了他们的家庭幸福,每每想到这些,总是特别欣慰,辛苦再多也就不算什么了。”张玉霞说。
伸出关爱之手:为特殊孩子安装坐便器
特殊孩子在学校中,不仅需要教师的特殊照顾,也需要学校的大力帮助。
赵京淑老师是朝阳区实验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她的班上有一位脑瘫孩子洋洋(化名)。平时孩子行动不方便,上厕所更是不方便,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学校立即请工人师傅在她教室附近的女厕所加设了一个儿童坐便器。
“洋洋平时特别努力,有很强的意志力,在一年级结束的时候,还被评为学校的小标兵,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赵京淑介绍,为了给予洋洋更多的照顾,她在班级里开展了感恩教育,并引导学生们互相帮助。
由于洋洋行动十分不方便,班上的同学就形成了“谁在洋洋身边就伸出一只手”的氛围,让每个在洋洋身边的孩子都能伸出关爱、友谊之手。
于是,每次课间,洋洋身边总会有同学扶着她去教室外晒太阳、去卫生间、去参加课外活动;在教室里,同学们也会给予洋洋更多的关爱,分发东西的时候、交作业的时候,同学们都能主动地提供帮助。
此外,洋洋的任课教师也对洋洋给予了特殊的关爱,额外为她讲解。在一年级期末考试中,洋洋考了90多分。
升入二年级后,洋洋所在的教室搬到教学主楼,主楼的女厕所都是蹲坑式的厕所,没有适合洋洋使用的座便器。洋洋每次上厕所,都需要老师的辅助才能完成。
当班主任把此事向学校反映以后,学校非常重视。第二天,学校领导就安排施工单位进行施工。短短一周的时间,让家长担心的孩子上厕所问题就解决了。
“真没想到,为了这一个孩子上厕所的问题,学校还改造了厕所,真是让老师们费心了!学校这样关心我们的孩子,太让家长感动了!”洋洋的妈妈说,“从点点滴滴中,感受到了学校对孩子的特殊关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洋洋也非常开心。”
专家观点
融合教育关键倡导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成长
据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毛荣建教授介绍,就目前来看,很多学校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性还不够。进一步说,就是很多学校的随班就读教师都是兼职的,有的是心理教师兼任,有的是一些副科教师兼任。岗位教师一身兼多科,即便有专业学习需求,也很难抽出身来。再加之,一些学校在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上还是比较缺乏,还不能满足孩子和家长的需求。
“特别是近年来,教育上特殊需要的儿童有扩大化趋势,其范围已经超出我们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残、障孩子,还有一些目前国家没有正式下文鉴别确认的,如学习能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等,这些孩子特别需要有效的对待和干预。这也涉及教育的公平问题,他们需要一些特殊且有效的教育支持。”毛荣建还强调,融合教育的关键就是教育自然化的问题,应该倡导孩子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成长。“他们更需要有别于特殊学校那种‘隔离’式的分类教育,在融合环境下,最少限制的情况下,特殊需要的孩子会学会如何与同伴交往,怎样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的社会性和心理解放等方面也会得到促进,更有利于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新闻链接
近期,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在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送审稿中明确提出,残疾人教育应当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所有残疾人,坚持融合教育原则,根据残疾的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方式或者特殊教育方式。
据了解,为逐步实现“同班就读”创造条件。到2015年,北京市将支持100所随班就读工作突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创建融合教育示范区,建立60个特殊儿童随园就读康复资源中心。届时,北京市将在全国率先实现残疾儿童“普九”目标,各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9%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