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尊重,学会倾听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只有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工作的积极性才会提高,责任感才会增强,才会做出巨大的成绩。在古代就有:家有...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高度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只有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和肩负的责任,工作的积极性才会提高,责任感才会增强,才会做出巨大的成绩。
在古代就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可见老师这个职业是艰苦的,然而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尽心尽力,踏实工作,无愧于良心和职责。回想工作的这几年,有苦有乐,也收获了许多。感触最深的就是培养好学生,离不开老师尊重他们和倾听他们的心声。生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为这样那样的琐事操心、着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家长在家中,时常因此而责备孩子。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呢?
“我们一直很尊重孩子啊!”家长和老师可能都会这样说。但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我班有家长经常打电话给我说,只要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就告诉他,孩子回家后肯定“收拾”,看似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收拾”真的有用吗?那孩子依然隔三差五的不完成作业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不是“收拾”出来的,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反面影响。
我觉得尊重孩子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班原来有一个男孩,三年级第一学期还是个非常腼腆的孩子,过了一个寒假,由于与社会青年接触太多,习性大变。慢慢地作业不做,还经常打架斗殴,和老师顶嘴、吵架,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请家长来校,他的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打,还要求老师孩子只要犯错误就打,没关系。家长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可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我曾问过这个孩子,为什么喜欢打架,他回答,爸爸打他,他很怕,他想让别人也怕他。听到这个答案,我大吃一惊,这就是影响啊。从此,我改变了方法,经常找他谈心,时刻关系他,给他讲一些道理,慢慢地,他变得比以前听话多了,虽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这个孩子,让我发现,换一种方法和孩子交流,尊重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你会和他们走得更近。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培养孩子的小主人、小大人意识,不要总是告诉自己孩子很小。以前,班级的一些事情,作为班主任我总要插手,也想让班干部和孩子们做,可又怕他们做不好。今年我决定让他们自己去做,还反复强调不懂来问。没想到他们做得比预想的要好的多,将班级的各项事务处理得很妥帖。看后,我不禁想到,孩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
除了尊重他们,还有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很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怎么办?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 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是最大度。他们单纯、天真,他们总是在想肚里能撑船,轻易就原谅老师的过错,无论老师如何严厉地批评他们,下课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天天地说一声“老师,您好!”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值得让我们去了解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由于从身体的发育到人格的完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长期以来,世俗社会、家庭长者,对未成年人持有的,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对待与教育。这种对待与教育,由于年龄差异、形体差异而表现得十分的不对称,社会、家长是主动的,未成年人是被动的;社会、家庭是强势的,未成年人是弱势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无力,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被动。放下架子才能获得真情,换位思考才能加深了解,板着面孔只会招来白眼。要了解孩子们的心愿,就必须改变这样一种现实状态,使“居高临下”的大人们,和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各个环节,放下“架子”,弯下“身子”,持着平等平和的心情,建立平等的语境,去和孩子们交流,倾听孩子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意愿,触摸他们的感受。进而根据他们的要求建立一种适宜、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弯下身子,把耳朵贴近孩子的小嘴,把心贴近孩子的心灵吧。这样,你会和孩子走得更近,你也将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喜悦!
总之,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度过他们的童年。
在古代就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可见老师这个职业是艰苦的,然而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尽心尽力,踏实工作,无愧于良心和职责。回想工作的这几年,有苦有乐,也收获了许多。感触最深的就是培养好学生,离不开老师尊重他们和倾听他们的心声。生活中,我们总是忍不住为这样那样的琐事操心、着急;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失败在所难免,无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家长在家中,时常因此而责备孩子。但是在生活中,我们是否真正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呢?
“我们一直很尊重孩子啊!”家长和老师可能都会这样说。但在现实中,并不是这样。我班有家长经常打电话给我说,只要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就告诉他,孩子回家后肯定“收拾”,看似关心孩子的学习,可“收拾”真的有用吗?那孩子依然隔三差五的不完成作业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不是“收拾”出来的,这种方法有可能导致反面影响。
我觉得尊重孩子应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班原来有一个男孩,三年级第一学期还是个非常腼腆的孩子,过了一个寒假,由于与社会青年接触太多,习性大变。慢慢地作业不做,还经常打架斗殴,和老师顶嘴、吵架,变成了一个问题少年。请家长来校,他的父母一见孩子犯错误就打,还要求老师孩子只要犯错误就打,没关系。家长的心情我也能理解,可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我曾问过这个孩子,为什么喜欢打架,他回答,爸爸打他,他很怕,他想让别人也怕他。听到这个答案,我大吃一惊,这就是影响啊。从此,我改变了方法,经常找他谈心,时刻关系他,给他讲一些道理,慢慢地,他变得比以前听话多了,虽成绩还不是很理想,但也有了很大的转变。通过这个孩子,让我发现,换一种方法和孩子交流,尊重他们,和他们做朋友,你会和他们走得更近。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培养孩子的小主人、小大人意识,不要总是告诉自己孩子很小。以前,班级的一些事情,作为班主任我总要插手,也想让班干部和孩子们做,可又怕他们做不好。今年我决定让他们自己去做,还反复强调不懂来问。没想到他们做得比预想的要好的多,将班级的各项事务处理得很妥帖。看后,我不禁想到,孩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
除了尊重他们,还有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碧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很多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怎么办?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 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孩子是最大度。他们单纯、天真,他们总是在想肚里能撑船,轻易就原谅老师的过错,无论老师如何严厉地批评他们,下课之后,他们依然能够天天地说一声“老师,您好!”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值得让我们去了解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我们“放下架子”,“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由于从身体的发育到人格的完整,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长期以来,世俗社会、家庭长者,对未成年人持有的,往往是一种居高临下式的对待与教育。这种对待与教育,由于年龄差异、形体差异而表现得十分的不对称,社会、家长是主动的,未成年人是被动的;社会、家庭是强势的,未成年人是弱势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无力,未成年人的表达就显得那样的被动。放下架子才能获得真情,换位思考才能加深了解,板着面孔只会招来白眼。要了解孩子们的心愿,就必须改变这样一种现实状态,使“居高临下”的大人们,和孩子的成长密切相关的社会各个环节,放下“架子”,弯下“身子”,持着平等平和的心情,建立平等的语境,去和孩子们交流,倾听孩子们的表达,了解他们的意愿,触摸他们的感受。进而根据他们的要求建立一种适宜、有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认真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了解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弯下身子,把耳朵贴近孩子的小嘴,把心贴近孩子的心灵吧。这样,你会和孩子走得更近,你也将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喜悦!
总之,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快乐度过他们的童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幼儿园家长会家长需要什么问题
上一篇2013-09-30
关于家庭教育的几点看法
下一篇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