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预防中学生自杀
自杀,是指当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点,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如...
自杀,是指当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点,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地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有关数据表明,青少年的自杀现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增长趋势。这引起社会和家庭的极大关注。如美国青少年自杀死亡已成为同年龄人群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交通事故等意外死亡。香港10—19岁年龄组的自杀率1995年已达到3.4人/10万人。在我国大陆,青少年自杀现象也较为严重,据统计表明,我国自杀率最高的年龄在16—30岁之间。
一、中学生自杀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
(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考试失败、交往受挫、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或者受到挫折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危险因素。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另外有些父母自身关系不好,对孩子感情上的关注很少,孩子从小感到“世态炎凉”,可能变得自卑、抑郁,在遇到挫折时,可能采取轻生方式。
(3)社会媒介的影响。青少年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上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对生活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如研究发现,美国纽约电视播放有关自杀节目7——10天后,少年自杀人数上升6.9%,而同期成人自杀仅上升0.5%,具有显著差异。
(4)精神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容忽视,其中抑郁症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重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低,认为自己无能、毫无价值,时常流露出轻生念头等。
二、对自杀的认识
(1)几种错误认识:
1.自杀是突发的,无规律可循;
2.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3.情绪好转后,自杀企图就没有了;
4.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5.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不要谈论自杀;
6.青少年自杀多为学习问题。
(2)正确认识:
1.自杀是有规律可循的。注意捕捉预兆则可有效防范自杀,一般有三个阶段:
a.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b.内心生死矛盾冲突阶段,
c.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2.谈论自杀的人也会自杀。谈论自杀也是自杀前的一种预兆、一种求救信号,80%的人自杀前向他人发过这类信号。
3.即使情绪好转,自杀危险一般在意念产生后三个月内仍然存在;
4.一般人也会有自杀念头。椐国外的某调查资料,30%-50%的学生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意念;我市康宁医院近期的调查显示,约30%的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5.对有自杀危险的人应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导。
6.青少年自杀不仅仅是学习问题,父母感情、个人感情因素往往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
7.有自杀企图的人经常会有孤独感、自卑感以及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被排斥感并伴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失去自尊,以及羞耻感和失去所爱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1)倒霉。命运似乎专门与他们作对。一系列消极事件连续发生,而且似乎不可避免。这些事件可能都是偶发的,但却使个体产生倒霉感,包括受伤、丢失钱物、工作学习失败等。
(2)无助。处于孤独和个人困难之中时,无助感一般会相继而生。人们认为无法帮助自己的观念会削弱自尊感、个人价值感,以及自信心等有效心理机能,并因而出现抑郁。
(3)绝望。绝望是终止生命的信号,如果一个人经受了一系列的坏运气,并伴有无助和绝望,那么其自杀的危险就很高。特别是当人们表现出以上三种情感时,自杀就很可能出现。
三、自杀者常见征兆
(1)开始公开谈论死亡或死亡的方法;或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但旁人通常不会注意,以为当事人“发神经”。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回避与人接触,不喜欢他人打扰,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突然变得敏感又热情,非常通情达理。
(6)处理身边事务。如收拾衣物、焚烧信件、将贵重的物品无理由地送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打电话问候朋友并告别、写遗书等。
(7)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
四、预防自杀的可能性
(1)想要自杀的学生,从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到实施自杀之间要经过几天或几周的时间;
(2)自杀的学生中大多数人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情;
(3)想自杀的学生在采取行动之前,在考虑到自己的死将给至爱亲朋带来极大痛苦和震惊时,心理压力特别沉重,会有一些可观察到的反常表现。
五、预防策略(供参考)
(1)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交往、情绪、行为的动态变化,与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无故缺课的学生,立即通知监护人。
(2)勿给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注意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
(3)教育全体学生,若发觉有上述征兆性异常情况出现如流露出自杀意念或企图的同学,立即报告老师。
(4)警惕学生身上任何细微的上述征兆性的异常变化;相信你的怀疑,学生可能自杀,并直接地提问其是否正在考虑自杀,如果这样,是否有自杀计划。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并建议其向心理医生求助。
(5)不要对学生所告诉你的自杀意念表现出震惊。不要与其辩论自杀是对还是错,或问他们你自己是否称职。不要承诺保守自杀企图的秘密。
(6)如果你认为自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应让人守护着,确保其安全,通知其监护人,积极地与其呆在一起时刻关注着。
一、中学生自杀的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花季,正是身体强健、求学就业的好时机。为什么要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呢?主要原因有:
(1)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考试失败、交往受挫、失恋等,而自我心理承受能力又过低。选择轻生之路的中学生往往自尊心很强,对自己要求过高,父母期望也很高,而一旦受到挫折,便承受不了,感到失去了生存的意义,或者受到挫折后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也往往走上绝路。
(2)家庭危险因素。有些父母管教过严,家庭中缺乏交流,孩子时常处于不被人理解、看重的地位,不能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有可能以自杀方式唤起父母的关注;有些父母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常感到自己是一个包袱,再活在世上实在没有什么意思;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使孩子任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很低,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批评,就可能自杀。另外有些父母自身关系不好,对孩子感情上的关注很少,孩子从小感到“世态炎凉”,可能变得自卑、抑郁,在遇到挫折时,可能采取轻生方式。
(3)社会媒介的影响。青少年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情绪上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对生活充满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外界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如研究发现,美国纽约电视播放有关自杀节目7——10天后,少年自杀人数上升6.9%,而同期成人自杀仅上升0.5%,具有显著差异。
(4)精神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因精神障碍而自杀的青少年占13.2%,因此也不容忽视,其中抑郁症是导致青少年自杀最重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低,认为自己无能、毫无价值,时常流露出轻生念头等。
二、对自杀的认识
(1)几种错误认识:
1.自杀是突发的,无规律可循;
2.谈论自杀的人不会自杀;
3.情绪好转后,自杀企图就没有了;
4.一般人不会有自杀念头;
5.对有自杀倾向的人不要谈论自杀;
6.青少年自杀多为学习问题。
(2)正确认识:
1.自杀是有规律可循的。注意捕捉预兆则可有效防范自杀,一般有三个阶段:
a.自杀意念形成阶段,
b.内心生死矛盾冲突阶段,
c.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2.谈论自杀的人也会自杀。谈论自杀也是自杀前的一种预兆、一种求救信号,80%的人自杀前向他人发过这类信号。
3.即使情绪好转,自杀危险一般在意念产生后三个月内仍然存在;
4.一般人也会有自杀念头。椐国外的某调查资料,30%-50%的学生有过一次或多次自杀意念;我市康宁医院近期的调查显示,约30%的学生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5.对有自杀危险的人应及时进行危机干预,使其得到充分的宣泄和疏导。
6.青少年自杀不仅仅是学习问题,父母感情、个人感情因素往往是他们自杀的重要原因。
7.有自杀企图的人经常会有孤独感、自卑感以及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被排斥感并伴随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失去自尊,以及羞耻感和失去所爱等。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
(1)倒霉。命运似乎专门与他们作对。一系列消极事件连续发生,而且似乎不可避免。这些事件可能都是偶发的,但却使个体产生倒霉感,包括受伤、丢失钱物、工作学习失败等。
(2)无助。处于孤独和个人困难之中时,无助感一般会相继而生。人们认为无法帮助自己的观念会削弱自尊感、个人价值感,以及自信心等有效心理机能,并因而出现抑郁。
(3)绝望。绝望是终止生命的信号,如果一个人经受了一系列的坏运气,并伴有无助和绝望,那么其自杀的危险就很高。特别是当人们表现出以上三种情感时,自杀就很可能出现。
三、自杀者常见征兆
(1)开始公开谈论死亡或死亡的方法;或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但旁人通常不会注意,以为当事人“发神经”。
(2)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3)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4)回避与人接触,不喜欢他人打扰,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5)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突然变得敏感又热情,非常通情达理。
(6)处理身边事务。如收拾衣物、焚烧信件、将贵重的物品无理由地送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他人道谢或致歉;打电话问候朋友并告别、写遗书等。
(7)上课无故缺席,迟到早退,成绩骤降。
四、预防自杀的可能性
(1)想要自杀的学生,从面对生活中的危机到实施自杀之间要经过几天或几周的时间;
(2)自杀的学生中大多数人有想死和期待得到帮助的矛盾心情;
(3)想自杀的学生在采取行动之前,在考虑到自己的死将给至爱亲朋带来极大痛苦和震惊时,心理压力特别沉重,会有一些可观察到的反常表现。
五、预防策略(供参考)
(1)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交往、情绪、行为的动态变化,与其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对无故缺课的学生,立即通知监护人。
(2)勿给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注意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教育学生。
(3)教育全体学生,若发觉有上述征兆性异常情况出现如流露出自杀意念或企图的同学,立即报告老师。
(4)警惕学生身上任何细微的上述征兆性的异常变化;相信你的怀疑,学生可能自杀,并直接地提问其是否正在考虑自杀,如果这样,是否有自杀计划。在第一时间告知学生的监护人,并建议其向心理医生求助。
(5)不要对学生所告诉你的自杀意念表现出震惊。不要与其辩论自杀是对还是错,或问他们你自己是否称职。不要承诺保守自杀企图的秘密。
(6)如果你认为自杀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应让人守护着,确保其安全,通知其监护人,积极地与其呆在一起时刻关注着。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初三的同学看过来
上一篇2013-11-21
测试你的心理健康程序: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下一篇 201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