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的要点及技巧归纳
高考语文复习的总体依据,第一个是以教材为基本内容,第二个是教学大纲以及当年的《考试说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高考一、二轮并不会截然分开,知识点讲解也未必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但侧重点是不同的,一轮复习重在广和准,二轮复习重在活与通。本文旨在探寻应对常考考点的策略,力求简单易懂,重点突出,融会贯通。
一.现代文阅读:
散文类应侧重哲理散文和具有论述性质的文章;小说类应注意文体特征,强调小说三要素及主旨之间的互动关系;涉及主旋律和我省省情如俭以养德,徽文化、二黄、巢湖等方面的内容应多留心;再注意以下三点:1、细心审题,审清题干的要求,记住:答案总在提问里。2、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准确地从原文中搜寻相对应的语句与信息,再结合文意作出判断,言之有据。 3、注意10个问题:关注常考题型,分别找到应对方法,如作用题,赏析题,理解句意题,人物性格(形象)题,探究题等;尽量用原文语句或概括整合原文内容与信息答题;注意分条列点,言之有序;应去掉形象及描写成分保留主体意义,加以概括;应正面直接答题,尽量不间接绕弯子,更不要以疑问或否定形式回答;不能遗漏题干要求;不能遗漏条件和限制词,不能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或因果和条件关系颠倒等;注意文中指示代词的内容或范围;注意“肯定”与“可能”“已然”与“未然”“扩大”与“缩小”“充分”与“必要”等现象;注意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如论点句分论点句点睛句议论抒情句起承转合句等,它们可能正是高考试题答案的要点。
另外,现代文阅读中“作用题”是常考题,1、2011年大阅读考作用题的共14个省市,共21道题。2012年大阅读考作用题的也是14个省市,共24道题。安徽卷自主命题以来每年都考作用题。2、2011年文学类文本作用题中考景物描写作用的有8个省市。安徽卷2006到2010年连续五年都考查了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一知识点。
因此,作用题要引起考生的重视,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关于景物描写,除了直接提问“作用”外,还有一些设问角度。如(2008安徽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009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无论“赏析”还是“分析”,都会用到作用,但侧重点不同,赏析的是语言和手法,只要是“析”,就要回到文中找依据,或用双引号引出后解释,或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分析,不管怎样,答案必须具体,言之有据。
二.名句名篇:
默写兼及必修和选修,以新课文为主,以安徽省《考试说明》所列篇目、特别是带星号的文章为重点。除名句外,还要熟悉名句的前后关联句。默写形式为二选一,或8选6。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古诗考查包括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前者需注意诗的类别(咏物诗、离别诗、感遇诗、闲适诗等)及思想情感;后者需注意表现手法(直接间接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衬托、对比等)和修辞手法。而诗题、作者、注解,特别是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及特定意象常常是打开一首诗的钥匙。
(二)文言文 1. 阅读全文,认真思考,疑难点且放过 2. 认真阅读题干与选项,从中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解释与提示 3 . 运用书本或平时已掌握的知识推及未知 4 . 根据造字法特别是形声字会意字推断 5 .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 6. 根据词法语法结构句子成分推断7. 以古推今,根据今天的词语成语等用法推断古义 8. 根据修辞和文化常识判断 9. 根据“互文”推断 10. 根据通假字推断。
文言文翻译6条规则:1. 尽量直译,辅之以意译 2. 不要遗漏可译的任何信息点 3.注意体现词的特殊用法(包括通假字) 4. 调整有句式特点的句子 5. 人名地名官名,称号帝号年号,干支纪年等专名专用无需翻译 6. 为保证译文顺畅而添加出来的信息用小括号。
四.语言知识和表达部分:
(一) 字音和字形 字音以选择题型考查为主,字形可以通过作文及主观题的书写情况间接考查。
字音部分1. 注意课本标注 2. 注意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生字词常用字词和次常用字词的注音与写法。3、注意从理解的角度区分。如劲和处,前者名词读jìn,形容词读jìng;后者名量词读去声,动词读上声。
字形部分 1、用压缩法记忆,如精兵简政 山清水秀 娇生惯养 2、用偏旁相同法记忆,如张弛 陷阱荟萃 精粹 璀璨 3、用音同形近法记忆如痉挛 孪生 沧桑 苍天 明火执仗 手杖4、用比较法记忆如一共有三把“剑”,两支“箭”——剑拔弩张 口蜜腹剑 刻舟求剑 箭在弦上 明枪暗箭;如一共有五只“麻雀”,两只“喜鹊”——门可罗雀 欢呼雀跃 为丛驱雀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鸦雀无声 鸠占鹊巢 声名鹊起。5、了解词语背后的故事,了解词语含义。如“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中“蹊”在典故中是“小路”的意思。“平心而论”释为平心静气客观公正地评论,故不能误写成“凭心而论”;“唉声叹气”释为因苦闷忧伤而发出叹息,“唉”为叹息声,故不能误写成“哀声叹气”
(二)词语成语熟语部分 1、注意感情色彩2、注意部分重复3、注意词义不当4、注意语体色彩5、注意词语 的范围(陈述对象)6、注意习惯用法7、注意词语的程度8、注意两用词语9、注意报刊媒体上常见常错的词。如无独有偶、炙手可热、美轮美奂、下里巴人等10、注意少数特殊词。如难免=难免不,好=好不,差点=差点没,无时无刻不=时时刻刻都等 11、高考以考成语性的熟语为主,考生要联系日常生活的具体语境情境,便于准确理解。
(三)语病部分: 常见语病注意以下现象: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3、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4、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5、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8、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9、出现了疑问词、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10、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11、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
(四)选用仿写句式、句群内顺序调整、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部分必须注意其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题型的出现;出现新题型不必慌张,应冷静分析其本质,分析其最接近于何种熟悉的题型,懂得“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其中传统题型基本遵守下列7条规则:1主语(陈述对象)统一性 2. 结构对称性(对偶) 3. 内容相仿(相近)性 4. 修辞(广义常规修辞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在内)一致性 5. 逻辑合理性 6. 音韵(节奏)和谐性(如押韵) 7. 注意起承转合句。长句变换短句用划分句子成分层层分割重组法;短句变长句先确定一主干句(通常为主要信息句及众分句重叠词最多的句子), 再将其它分句变为重叠词的定语。扩展注意符合语境情境意境,以增加定语、谓语、状语为主。压缩必须留下主干主旨句,准确筛选关键信息,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信息,合并同类项。图表题注意比较,得出相同点与(或)不同点。拟新闻标题注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意义),即新闻的5个w,其中what最主要,其次为who、where、when ,why可忽略。
(五)标点主要通过作文等间接考查,一般不单独设题考;修辞主要考比喻、对偶、拟人、借代、反复等常见的修辞。
五.作文:
以命题和材料作文为重点。材料作文是重中之重。
命题作文要抠准字眼,反复比对,准确定位,尤其组合式结构的命题一定要分清词语之间的关系,不可大意忽略某个词。
材料作文关键在审题,审题求准。1.以评论句为依据,把握题意。2.抓住关键词,瞄准题意。3.以材料意图为方向,分析题意,这里可以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和材料的话题指向看意图。4.从材料的内容格局看意图。并列性的,要综合理解;选择性的,只要选择一个入题即可;关系性的,要两者兼顾;对比性的,要注意把握不同点。
无论材料还是命题作文,都要细心琢磨,总结规律,不可以话题作文的思维习惯来应对。
考场作文八点硬伤: 1. 材料、命题与话题作文三者混淆,将原材料照搬照抄逐层逐点分析,或更改命题作文的题目。话题作文的材料只是个引发,话题也只是个由头,内容只要与话题相关即可,材料无须顾及 2. 将作文变成了对原材料的扩写 3. 内容空洞 4 .文章自始至终不点题,或过于含蓄晦涩,或转移话题,改变话题,错解话题,或一文出现多话题现象 5. 矫揉造作,无真情实感,千孔一面 6. 文体不规范。不少考生的议论文中,突然窜出有着时间、地点、人物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小说”或“记叙文”;也有的考生恰恰相反,标准的小说、记叙文中突然窜进大段而完整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未能真正理解夹叙夹议、哲理性散文与不规范文体的本质区别 7. 关键处缺点尽显。因时间等所囿,很多高考阅卷老师不知不觉中形成文章开头结尾侧重看点题,看语言,正文侧重看材料,看内容的潜在心态,而众多考生开篇,甚至文题便出现语病,或语言简陋、累赘、苍白,正文空洞、琐碎或材料陈旧、老套或材料和观点相悖等 8. 书写和表达的问题。不少考生卷面不整洁,或用规定以外的笔墨书写,或字体过于细长难以辨认,或书写太难看,或错别字病句多,或标点不规范、不正确,或无标题,或不足800字,或篇幅过长、且无质量等。
语文学科强调日积月累,坚持每日练习,确保做题感觉,坚持零余阅读,保有源头活水。在此之上,摸索题目的规律性,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提高学科复习的效率,为自己赢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