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慈母情深》教学反思
《慈母情深》教学反思,《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创设情境,以读促进,在品味语言、细节中体味真情。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亲》。文章描述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往事,表现了慈母对子女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随处可见的细节描写诠释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情——慈母情深。
上研究课前,我一直心存忧虑——梁晓声写《慈母情深》的时代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他们能理解母亲的生活艰辛吗?他们能理解母亲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良苦用心吗?如何把文中的那份情传递给学生?如何让“母亲”的质朴伟大、“我”的懂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文哪些地方会让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慈母的善良与慈祥。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以“我的鼻子一酸”为情感线索,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对话、想象等途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聚焦“情深”
1.《游子吟》导入,为《慈母情深》蓄势。《游子吟》被喻为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学生齐诵《游子吟》,交流这首诗好在哪里?预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写出了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揭示课题,聚焦“情深”,引出细节描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母爱是深沉的,我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恭恭敬敬地读课题。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出慈母情深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深”
1.检查预习效果,读重点词语,相机指导。(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
2.自由朗读课文,尤其体现慈母情深的段落,完成填空题。
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又陷入了(忙碌),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完成填空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情况下会鼻子一酸呢?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通过对话、交流,同学们认识到:母亲挣钱很辛苦,工作环境恶劣,省钱给我买书很感动……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深”
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认认真真画下来,写上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交流“工作环境恶劣”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把“震耳欲聋”作为突破口,“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文中震耳欲聋的噪声还藏在字里行间,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大声地喊,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不言自明。引导朗读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我继续创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难受,想离开。我顺学而导,可是母亲能离开吗?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不仅要忍受“震耳欲聋”的噪声,还有车间炙热的环境与污浊的空气。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
在品读母亲神态、动作描写时我继续采取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文字很特别,特别在哪?学生发现“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正常情况下应该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我的母亲”放在后面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于是,又一次反复朗读开始了:男生读“背直起来了”,女生读“我的母亲”。接着男女生交换角色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交换角色读……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做到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还渲染了课堂气氛。我顺学而导,继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力。“直起来了是谁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背?”是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背?”是坚实、挺拔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脸?”苍白的脸、爬满皱纹的脸。“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脸?”是红润的脸、光彩照人的脸。“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疲惫的眼睛。“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母亲拼命地挣钱是我们了我们五个孩子啊。”在师生的对话中,母亲外貌、神态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恰当地发挥自己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堂研究课中“创设情境,以读促讲,在品味语言 、品味细节中体味真情。”的教学策略随处可见。在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我让学生给立刻找近义词,通过换词朗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的方式同学们都能认识到“四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的忙碌,辛苦。“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慷慨、母亲的劳苦,母亲的通情达理、关爱子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深”。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忙碌、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我补充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文字: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深情独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为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教师深情说母亲的环节。“我的母亲77岁了,我很少回家,但每个周末我都会给母亲一个电话,可她每次都会重复同样一句话——孩子,只要你幸福我就放心了,别担心我。每当这时候我的眼里就噙满满了泪水,慈母情深就凝聚在这句温暖的话语里。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你可以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某一个感人的情节……”于是,同学们在歌曲《月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开始小练笔。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忏悔,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体恤,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薛瑶同学还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连用四个我的母亲)歌颂了母爱,李旻旻同学希望母亲原谅她的不懂事,庄楠同学第一句便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研究课后,孩子们告诉我坐在角落的李晓丹老师流泪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张文静说:“老师,听了你那一段话我想哭。”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很想哭,但怕人笑我,忍住了。” 这堂课让我真实、深切地体会到“创设情境,以读促讲, 以读悟情,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巨大魅力,也体验到师生情感共鸣的美妙意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品读细节体悟慈母情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教师把控的还是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还有待雕琢。
上研究课前,我一直心存忧虑——梁晓声写《慈母情深》的时代背景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现在孩子的生活条件他们能理解母亲的生活艰辛吗?他们能理解母亲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良苦用心吗?如何把文中的那份情传递给学生?如何让“母亲”的质朴伟大、“我”的懂事在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1、认识三个生字,区别多音字“龟”的读音,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作者谴词用句方面的精妙。
过程与方法:围绕“课文哪些地方会让我鼻子一酸?”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感受慈母的善良与慈祥。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品析人物的言行,感受母亲的辛劳,进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是以“我的鼻子一酸”为情感线索,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来体会母爱的伟大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是创设情境,通过朗读、对话、想象等途径,让学生在品味语言、品味细节的过程中体会“情深”,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定下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导入课题,聚焦“情深”
1.《游子吟》导入,为《慈母情深》蓄势。《游子吟》被喻为歌颂母爱的千古绝唱。学生齐诵《游子吟》,交流这首诗好在哪里?预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写出了慈母情深,慈母情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揭示课题,聚焦“情深”,引出细节描写。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母爱是深沉的,我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恭恭敬敬地读课题。慈母的情深在何处?课文是通过哪些细节写出慈母情深的……
二.初读课文,感知“情深”
1.检查预习效果,读重点词语,相机指导。(失魂落魄 震耳欲聋 龟裂 忙碌 攥)
2.自由朗读课文,尤其体现慈母情深的段落,完成填空题。
我一直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噪声(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想要买书时,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了我,又陷入了(忙碌),我的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完成填空题,其实是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鼻子一酸”是一种什么感觉?什么情况下会鼻子一酸呢?母亲明明已经将钱给了我,一元五角,一分没有少,一句责怪的话也没有。按理说我应感到开心才对,但作者却“鼻子一酸”,想哭!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通过对话、交流,同学们认识到:母亲挣钱很辛苦,工作环境恶劣,省钱给我买书很感动……
三、研读课文,感悟“情深”
为什么我会鼻子一酸?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课文哪些地方令我鼻子一酸,请认认真真画下来,写上批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学生交流“工作环境恶劣”的时候,我让学生反复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我把“震耳欲聋”作为突破口,“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文中震耳欲聋的噪声还藏在字里行间,你能找出来吗?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寻找依据,母亲一次又一次的大声地喊,同学们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不言自明。引导朗读不是机械地简单地重复,而是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我继续创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难受,想离开。我顺学而导,可是母亲能离开吗?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母亲不仅要忍受“震耳欲聋”的噪声,还有车间炙热的环境与污浊的空气。看到这样的环境,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
在品读母亲神态、动作描写时我继续采取以读促讲,以读悟情,师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段文字很特别,特别在哪?学生发现“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正常情况下应该把“我的母亲”放在前面。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我的母亲”放在后面更能体现母亲的辛劳。于是,又一次反复朗读开始了:男生读“背直起来了”,女生读“我的母亲”。接着男女生交换角色读,老师引读、学生跟读,交换角色读……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不仅做到了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还渲染了课堂气氛。我顺学而导,继续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鲜活力。“直起来了是谁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背?”是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背?”是坚实、挺拔的背。“母亲是怎样的脸?”苍白的脸、爬满皱纹的脸。“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脸?”是红润的脸、光彩照人的脸。“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疲惫的眼睛。“在你的印象中母亲是怎样的眼睛?”是炯炯有神的眼睛。“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消失了,消失在七八十台缝纫机震耳欲聋的噪声里,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母亲拼命地挣钱是我们了我们五个孩子啊。”在师生的对话中,母亲外貌、神态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恰当地发挥自己组织者与引导者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体验语言文字的味道,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
在这堂研究课中“创设情境,以读促讲,在品味语言 、品味细节中体味真情。”的教学策略随处可见。在品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时,我让学生给立刻找近义词,通过换词朗读(母亲说完,马上又坐了下去,迅速又弯曲了背,转眼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的方式同学们都能认识到“四个立刻”更能体现母亲的忙碌,辛苦。“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这些细节描写把母亲的慷慨、母亲的劳苦,母亲的通情达理、关爱子女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深”。
《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树立大语文观,要用课外拓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母亲工作的忙碌、艰辛与“一元五角钱”中蕴涵的慈母深情,我补充了梁晓声《母亲》中的一段文字:母亲是一个临时工,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我们5个孩子,全凭母亲带养。母亲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每月工资27元,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盒高粱米或大饼子,悄无声息地离开家,每天回家总在七点半左右。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了。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在床角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缝补衣裤。有时我醒夜,仍见灯光亮着,仍见母亲一针一针、一线一线地缝补。“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体恤自己的母亲的。我也认为,我就是从那一天开始长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多次深情独白:看到这样的情景,我的鼻子怎么会不酸哪?为了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我设计了教师深情说母亲的环节。“我的母亲77岁了,我很少回家,但每个周末我都会给母亲一个电话,可她每次都会重复同样一句话——孩子,只要你幸福我就放心了,别担心我。每当这时候我的眼里就噙满满了泪水,慈母情深就凝聚在这句温暖的话语里。同学们,听到这里,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母亲说,你可以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也可以写某一个感人的情节……”于是,同学们在歌曲《月光里的妈妈》的感人旋律中开始小练笔。短暂的几分钟,孩子们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忏悔,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体恤,有的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之情。薛瑶同学还运用了一组排比句(连用四个我的母亲)歌颂了母爱,李旻旻同学希望母亲原谅她的不懂事,庄楠同学第一句便是“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研究课后,孩子们告诉我坐在角落的李晓丹老师流泪了,一向大大咧咧的张文静说:“老师,听了你那一段话我想哭。”另一位学生说:“老师,我很想哭,但怕人笑我,忍住了。” 这堂课让我真实、深切地体会到“创设情境,以读促讲, 以读悟情,读悟结合、读写结合”的巨大魅力,也体验到师生情感共鸣的美妙意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品读细节体悟慈母情深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打开,学生的情感还没有完全释放,教师把控的还是多了一些,很多细节还有待雕琢。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随笔
上一篇2013-11-27
教学改革反思报告样例
下一篇 2013-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