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古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②指出运用的手法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
  对作品中重点词句的理解;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词?为什么?”或“甲词可否换成乙词或其他词?请简述理由。”
  答题方式:①解释字面意思和内涵 ②指出运用的手法 ③点明妙在何处(可从景物特点、主旨、情感和意境等方面分析)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 ,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译文爱妻从远方的来信很久都没有收到了,我得不到家人音讯,只有在睡梦里才能回到家乡以解乡愁。可是中宵醒后,恍然发觉离别已是悠悠数年,顾望四周,只有空荡荡的床榻和寂寥凄寒的秋夜相对,不由得心生凄凉。寂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那一片绿意和秋天的红叶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变得黯淡模糊)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及分析】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表明赞成的一点)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引文赏析)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突出的情感)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速到这种表达效果。(照应试题)
  对作者情感、主旨的把握
  答题方式:①描写了……生活(景物) ②抒发(寄寓、揭露、赞颂)了……的情感(感叹) ③表达了……感情。 ——描写了……抒发了……表达了……
  【迁移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对作品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的辨析
  答题方式:①指出用了什么技巧。②结合诗句分析,怎样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命题方法:
  1、从“是什么”的角度出题: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①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 ①将:行,流过。溪水经过小桥后不再流回,小船还得依靠着短篙撑开。交情应像山溪渡恒久不变,
  不管风吹浪打却依然存在。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回答“是什么”方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具体回答“怎样采用”这些方法)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好处——对主旨的作用)
  2、从“为什么”(好、不好)的角度出题,分析好或不好的原因。
  【典型例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分析】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是什么”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具体分析怎样运用的)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对情感和主旨的作用)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3、从“怎么样”写的角度命题:
  常见的描写角度:
  ①五种感觉:视觉、听觉、 味觉、触觉、嗅觉。
  ②空间方位。如上下、远近等。
  ③时间的变化。例如华清宫前后的变化。
  ④情感角度的变化,以他人思念自己,来写自己对他人的思念。例如,“遥知兄弟登山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⑤各种修辞方法(是从句子而言)。
  ⑥抒情的方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
  ⑦其他描写的技巧。例如虚实、抑扬、动静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上一篇2016-11-18
下一篇 2016-11-18